科举考试|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尴尬科举舞弊,其背后究竟有何猫腻?
“高考移民”这个词语,相信各位朋友都有听说过。说的是在高考前夕,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差异以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是迁户口的办法到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去考试。其实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时常会看到它们的身影。
文章插图
虽说这招在过去有着不小的风险,因为古代的考生必须要互相做报,一个考生犯了事儿,其他的考生也要跟着一起倒霉,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检举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但无论怎样的严防死守,总还是会有几条漏网的大鱼,就好比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位张謇,他是清末的状元,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他在参加童生试的时候,就是冒充籍贯考中的。他原本是江苏省海门县常乐镇人,当时的海门是属于通州,由于祖上世代务农,没有参加科举之人,于是就在老师宋璞斋的建议下,认了一如皋人为祖父,并改名为张育才,同治七年,在如皋参加的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最后获得了秀才的称号。
文章插图
按道理说考中秀才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儿,但谁曾想,他冒认的祖父是个抽大烟的主儿,为人阴险狡诈。在得知张謇考中秀才的消息后,借机向他们家勒索钱财,从而使得张家的原本小康之家变得是负债累累。这还不算,一旦遭到拒绝,“祖父”还会向官府告发张謇不孝。最终忍无可忍的张謇主动请求革去自己的秀才身份,让其回通州原籍重考。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最后经礼部核准,张謇终于在同治十二年被划归通州本籍秀才。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的,参加乡试成为举人,最后在慈禧六十大寿举行的恩科会试中,中得状元。除了张謇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人堪称这方面的代表,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
文章插图
据《白居易年谱》中记载,白居易的祖籍是在山西,生于河南,户口则是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按道理说他应该参加陕西渭南的科举考试才对,可他乡试那年去的却是安徽宣城。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所以说这种行为是违法的。那么他为何要冒险干这事儿呢?主要就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还有大诗人王维也是一样,他原本应该是在本贯(籍贯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考试的,但由于他善弹琵琶,颇得某位公主的欢心,于是在其干预下,跑到了京兆府去参加考试。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就曾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说首都地区的录取率非常高,一个小小长安城中录取的人数竟然能够跟一个大省中所录取的人数相当。除了唐朝,两宋以及明清也是如此。北宋时期江南的考生多而录取少,北方的考生少而录取多;明清时则是内地的考生多而录取少,边疆的考生少儿录取多。
文章插图
北宋时期的文学大腕欧阳修就曾给皇帝写过一封信:“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意思很明显 了,录取率低的地区比例是100:1,高的地区则是10:1。地域的差别如此之大,考生们自然眼红,于是一个个便冒着违法的风险,纷纷玩起了高考移民的小游戏,白居易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玩家罢了。
推荐阅读
- 数学|黑龙江状元放弃哈工大本硕博连读,选择复读,最后考了多少
- 清华大学|她是高考“双料状元”,还是清华最美校花,却因颜值备受质疑
- 高考状元|高考语文146分,学霸唐楚玥的“神仙卷面”,老师看后不忍扣分
- 父母|那个总成绩749分,差1分满分的“高考状元”,现状如何?令人佩服
- |33岁高考状元毕业9年,蜗居在家啃老,对父母亲戚闭门不见
- 剑桥大学|6岁失去双臂,20岁高考状元,26岁考上剑桥大学硕士…他还在创造奇迹!
- 都美竹|父母为高考状元倾尽所有,他却留下一则短信失联9年不回家,缘由因何?
- 流浪汉|湖北农村学霸,是高考县状元,却沦为流浪汉12年,捡垃圾、睡桥洞
- 不炒作高考状元,不唯分数……教育部发文明确!|中青读报 | 高考状元
- 高考状元|教育部:不得炒作升学率及高考状元,却为何屡禁不止,你知道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