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产业数字化语境下的计算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突围战

产业数字化语境下的计算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突围战
产业数字化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趋势 。
几个月前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 , 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 , 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 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进入到了加速阶段 , 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催生的新业态层出不穷 , 各产业对科技应用的需求达到前有未有的峰值 。
但产业数字化的大环境下仍存在小气候 。
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 , 计算产业进入到了发展爆发期 , 不少企业却面临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人才是创新的源泉 , 是没有异议的第一生产力 , 然而计算产业人才的稀缺也是不争的事实 。 想要拥抱产业数字化的星辰大海 , 第一步就要解决人才困局 , 让生产力跟上产业快跑的节奏 。
01 150万和950万
中国信通院曾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测算过一组数据:预计全国数字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将从2018年的1.9亿人增至2025年的3.79亿人 。
进一步细化的话 , 数字经济每100个就业人口 , 有72个为原有就业升级 , 28个为新增就业岗位 。 预计2021年到2025年的五年时间里 , 每年增加的数字经济就业人口在3138万左右 , 其中每年净新增就业岗位为879万人左右 。
数字经济需要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数字化专业人才 , 包括业务架构师、软硬件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大数据专家等等;二是数字化应用人才 , 即应用新技术助力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型人才 。
单纯从吸纳就业的角度来看 ,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推动不可谓不诱人 , 接下来五年时间里将有4393万左右的新增就业岗位 , 这些人才将聚焦数字化专业能力的打造 , 或者数字化技术和千行百业的融合 , 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 。
只是另一组数据却折射出了当前产业数字化的核心症结:目前国内计算产业人才的缺口高达150万人 , 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950万人的规模 , 计算产业人才将是所有数字化人才中最短缺的门类之一 。
这似乎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 。 熟悉产业数字化架构的人都知道 , 可以粗略分为三个层面 , 即最底层的计算层、中间的数据层和最顶层的应用层 。 而计算常常被比作是数字经济的智慧基座 , 能否解决计算产业人才的断层 , 将直接影响国内数字经济的稳定和活力 , 刚需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
【语境|产业数字化语境下的计算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突围战】何况中国的计算产业还存在很多“卡脖子”的问题 , 就像CPU、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独立自主 , 在缺少时间红利的既定事实下 , 势必需要足够的计算产业人才逐一攻关 , 同时技术的应用落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去磨合 。
所以 , 十四五规划纲要除了锚定数字经济的航向 , 还强调了这样一个细节:深化教育改革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优化产业人才基石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 。 个中考量正是为了解决人才上的瓶颈 , 只有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人才梯队 , 产业数字化才可能按既定的计划走下去 。
甚至可以断言 , 计算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 直接关系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成色 , 制约着每一个行业的转型进程 。
02 产教融合进行时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 人才的互相挖角几乎成了一种常态 , 计算产业相关的岗位待遇也水涨船高 , 以至于出现了内卷化的迹象 。
如果把数字经济比作成一片片湖泊 , 那么人才就是湖泊中的水 。 倘若只是将水从一片湖泊引流到另一片湖泊 , 整个数字经济就是一滩死水 , 掀不起太大的浪花 。 想要数字经济的湖泊生机勃勃 , 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源头活水 , 特别是那些快速成长起来的“近水” , 以解决烧到眉毛的“近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