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范围,厘清校外培训治理界限( 二 )


这也是培训机构在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时 , 需要明确的定位 。 虽然“双减”意见允许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营利性机构 , 可进行资本化运作 , 可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期开展培训 。 但是 , 如果非学科类培训也制造家庭的焦虑 , 增加学生的培训负担 , 未来 , 对非学科类培训也实行和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监管办法 , 将极有可能发生 。
尤其是 , 我国已决定把体育、美育纳入中考 , 并逐渐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 , 把体育上升为与语数外科目分值一样的第四主科地位 。 针对这一变化 , 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应试体育以及校外体育培训热 , 这已经遭遇家长和舆论的质疑 , 认为增加学生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 。 如果资本进入非学科类培训领域 , 意图把非学科类培训做大 , 等待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 , 必定是和学科类培训机构一样的从严监管措施 。
为此 , 就是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进行非学科类培训 , 也要转变营利理念 , 应以公益心态而非过度逐利心态做非学科类培训 。 这样才能让机构在自身功能定位上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 为促进学生成长做出校外培训机构的有益贡献 。
特约撰稿人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韦英姿
【体育|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范围,厘清校外培训治理界限】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