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17岁男生敢花30万留学费,父母敢让他挣回30万吗?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而,我看到的不是悲剧。
据潇湘晨报消息:西安高三毕业生小王,原本即将踏上出国留学之旅,可他在暑假里,居然把30万元学费消费一空,消费项目包括桌游、酒吧、KTV、吃饭以及购物等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孩子,就算留学了,还不知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不去也好,先在家历练历练,比如去工地搬两年砖,再留学不迟。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既然有了这个结果,父母是有责任的。教育方式不对。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孩子马上就18岁了。18岁,意味着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脱离监护人了。
所以,如果这对父母真心想纠正错误,不是想方设法去讨回这30万(银行卡支出的项目,打印后足足有四五十页,如何讨回?),而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
这么理解,就好办了:让他去打工,把30万挣回来,然后留学。
比如去工地搬砖,小工一天300,一个月干25天,就是7500,吃穿由爹妈提供,钱全部攒下,这样一年可以攒9万;干满3年,27万;爹妈再支持3万,30万就凑够了。
欧耶,我算术真好!有小学毕业证的果然不同凡响。
男生|17岁男生敢花30万留学费,父母敢让他挣回30万吗?
文章插图
这对父母一定不会这么做。
毕竟,他们已经把孩子惯成这样了,身为工薪阶层子女,就混迹于KTV、买8000一双的鞋子了(我这语气分明是嫉妒)……
把“孩子最近3个月的银行卡支出打印出来”,无非是心怀一线希望,看看能不能把一些不合理的消费项目,用“他还是个孩子”之类的理由,再要回来。
——即便存在这种可能,又能要回多少?
酒已经喝进肚子里了,KTV的歌已经唱了,肉串已经撸进肚里了,如何返还?基本不可能。他17岁,不是7岁。
有个词,叫“沉没成本”。你搞一个投资,投进去10万,没有效益,要想维持下去,还要再投20万。如果不投后面的20万,前面的10万就打了水漂;如果再投20万,可能这20万也打了水漂。前面的10万,就叫“沉没成本”,投入越多,就越难放弃,就陷得越深。
家庭教育也存在“沉没成本”。当你溺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巨大成本之后,就越难放弃错误路线。沉没成本的存在,让你难以割舍、无法决断,让孩子走到正确的路线上。
工薪阶层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怪圈。家长也想跳出来,可一旦跳出来,就觉得以前的付出打了水漂。
让孩子学特长,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体操,这种心理都很常见:坚持下去,付出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关键是——你并不知道未来的结果如何。
男生|17岁男生敢花30万留学费,父母敢让他挣回30万吗?
文章插图
这孩子的家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沉没成本。
除此之外,作为家长,要尽早地对孩子进行“金钱观”教育。
男生|17岁男生敢花30万留学费,父母敢让他挣回30万吗?】这个金钱观,首先是让孩子对钱有一个概念,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标准符合自己的家境。如果整天藏着掖着,像王思聪那样,小时候并不知道家里到底多有钱,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咱不是王健林。
至少,买什么衣服、什么价位,该让孩子知道吧?一两百块的衣服,适合普通人,三五千、七八千甚至上万的衣服,工薪阶层一年买不了一件,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买不了一件。
购物的时候,家长自觉避开“1后面N个0”的衣服,孩子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可以让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你越不让他接触钱,他对钱就越“无感”,就越容易乱花。
比如1000块钱,对他意味着什么?如果他没管过钱,对此一定毫无概念;如果他曾经帮着父母去买过菜,就知道1000元是全家一个月的菜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