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像张桂梅那样关心最弱小者的最大利益

开学了 , 双减政策和“饭圈”整治的背景下 , 今年开学季有很多新气象 。 比如 , 各种“开学第一课”中看不到那些“流量小鲜肉”了 , 取而代之的是奥运会冠军、大学教授、艺术家、抗疫英雄、科学家们 。 流量明星遇冷退场 , 知识和精神偶像受到礼遇 , 不是偶然的 , 而是社会风气的一次巨大矫正 。 过去那些流量明星占据了各种平台 , 哪里都是他们 , 开学也是他们的流量捞金盛宴 , 这种“成名的想象”对青少年是很大的误导 。 流量明星退场 , 某种程度上也是双减的一部分 , 减少娱乐追星带来的负担和精神赤字 。
开学季 , 网上有很多表达家长、老师、孩子相爱相杀的段子 , 那张家长们爬墙看孩子的照片 , 刷遍网络 , 给开学增添了很多喜剧效果 。 相比这些“锦上添花”的开学花絮 , 我更关心远方的“雪中送炭” , 关心那些可能因贫困而害怕读不起书、而因此有开学焦虑的孩子 , 关心喜剧化的城市开学场景之外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 感谢新华社采访人员深入基层用脚采访 , 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开学 , 看到了云南大山里张桂梅的女高 , 看到了那些最弱小的孩子在开学时受到了怎样的安顿 。
采访人员写到了16岁的高一新生杨丽梅 , 在需要帮助的孩子中 , 应该很有代表性 。 为了走进华坪女高 , 杨丽梅也走了很远的路 , 吃了很多的苦 , 走得很不容易 。 读小学一年级时 , 她的父母就先后去世了 , 自那以后就跟着舅舅 。 懂事的杨丽梅早早把“考进华坪女高”当作努力目标——除了为实现“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 也有很现实的考虑 , 华坪女高为所有像她一样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免去了包括学费、住宿费在内的诸多费用 , 在这里读书 , 可以减轻舅舅的负担 。
杨丽梅刚迈进校门 , 放好行李 , 就见到了在校园里迎接一批批报到学生的校长张桂梅 。 这段刷遍全网的对话感动了很多人:“家里给了你多少生活费?”“如果生活费不够你跟我说 , 其他同学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用喊我张校长 , 喊我张老师就行”“到女高来了 , 啥都不怕!”听到张老师这些话 , 杨丽梅再也忍不住眼泪 , 她觉得张老师好像能看懂自己磕磕绊绊的坚持 , 和坚持背后隐藏的不安 。 “没想到 , 张老师对我们每个学生都这么了解” 。
这种了解 , 是张桂梅走了很多路的结果 。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困难 , 是张桂梅从教多年来的习惯 。 早在2008年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入学时 , 她就让学生们每个人写一张小纸条 , 简要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 每年寒暑假 , 她还要利用假期 , 挨家挨户到高三学生家中家访 。 她说 , 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 , 家庭条件普遍较差 , “我通过家访才能了解、解决学生家庭的困难 , 让她们专心学习 , 没有后顾之忧 。 ”自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以来 , 张桂梅家访已超过1600户 , 行程11万多公里 。
这种体贴 , 是一个坚守在大山的校长对最弱小者最大利益的关怀 。 大山里的女孩 , 本来就是弱者 , 而像杨丽梅这样失去双亲的孤儿 , 又是弱小者中最弱者 , 不去拉她们一把 , 不给她们“到女高来了 , 啥都不怕”的信心 , 不给她们读书改变命运的微弱信念点一束光 , 她们很容易就滑落到平庸的沟壑中 , 跌入更弱的境地 。 对一般人来说 , 开学是从无忧的假期生活进入无忧的学校生活 , 而对于杨丽梅这样的孩子来说 , 是过一道艰难的心理关和生活关:能不能被学校接纳 , 很少的生活费能维持多久 , 会不会受到同学的歧视 , 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 。 关心那些最弱小最无力的孩子 , 在温柔的体贴中给了她们自信 , 让她们迈过开学关迅速融入学校生活 , 人们这就心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