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感受传承的力量

“大江东去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是三国古战场 , 有无数文人墨客往来题咏 , 也有大量璀璨的民间艺术 。 地方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如何将赤壁文化开发成课程?在湖北省赤壁市 , 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类似的尝试 。
赤壁一中开设了“赤壁民俗文化”和“赤壁地理”两门校本课程 , 两门课程各有侧重的同时 , 在实施中也有一些互动 , 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知识重新观察、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 此外 , 赤壁外国语学校的“赤壁盆鼓民间艺术”课程、赤壁三小的“青砖茶研究”课程、赤壁镇中学的“赤壁之战文化研究”课程等 , 都是依托学校师资和地理位置开展的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尝试 。
地方文化类课程包含的种类有许多 , 以赤壁文化为例 ,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的冯娜老师通过深入调研、分析 , 将其梳理为三国文化、羊楼洞文化、赤壁方言等七大门类 , 每一类又通过民间传说、诗词、戏曲等具体内容呈现出来 。 与单一的课程不同 , “赤壁课程”应该是一个课程群 , 将各类与赤壁文化相关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起来 , 对应学生发展的各种素养 。 课程群的优势在于系统、全面、深入 , 但是对于教师而言 , 很难以一己之力完成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 这就需要多名教师相互配合 , 由独立的课程开发者发展为协作型课程研发团队 。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 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文化“不太了解”的占大多数 , 但相对应选择“很想了解”的也占大多数 。 关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 许多学生选择了实地探究和校外人员(民间艺人)讲述 。 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 , 地方文化课程应该避免常规的“师讲生听”模式 , 而是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地方文化和课程学习内容 , 选择有趣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或外出参观实践 。
【相关|感受传承的力量】出于实际操作考虑 , 赤壁课程可以设计为“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乡土文化类综合课程;但如果条件成熟 , 同样可以考虑将课程的外延扩大 , 融合更多的学科和领域 。 比如:赤壁方言、赤壁民间文学属于语文学科 , 赤壁地理属于地理学科 , 赤壁盆鼓、羊楼洞茶歌属于音乐学科……在此基础之上 , 还可以设置综合类课程 , 比如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的“三国文化”综合课程;或者开展项目化学习 , 以“赤壁之战”为背景 , 各小组分别研究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 , 然后模拟孙、曹、刘三方的策略 , 最后以课本剧、戏剧、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 。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并指导他们如何获取相关资料 。
当然 , 这种“大综合”的课程整合难度更高 , 很可能需要多个学校的协同合作 , 课程研发团队也应由多个学校的教师共同组成 。 其实 ,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传承过程 , 拥有一种深沉而温暖的力量 , 文化类课程同样也应该具有文化的特性 , 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浸润之中感悟这种特性和力量 。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8日第6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金 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