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其译文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介绍( 二 )


3、《送东阳马生序》分析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
全文分三大段 。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内中又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 。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虽遇叱咄,终有所获 。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 。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 。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 。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 。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 。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 。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 。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 。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 。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 。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 。然而他却不这样做 。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 。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 。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 。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 。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