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准确把握课后服务的初衷与价值

编者按:“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是“双减”政策的明确要求 。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 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在推动课后服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问题 。 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 是推动课后服务良性发展所需 。 从今天起 , 本报刊发“关注课后服务”系列评论 , 从如何增强认识、做好经费保障、解决教师负担、增强教育设计等角度 , 探讨优化课后服务管理之道 。
作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 ,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 从实际情况来看 ,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 , 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顺畅 , 认真做到课后服务时间不早于当地普遍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 努力实现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和差异化引导 。 这得益于各地各校扎实落实相关政策 , 更离不开广大教师群体的辛勤付出 。
从课后服务实施效果来看 , 这是一件多赢的事情 , 不仅让地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 家长接送学生难题得到切实解决 , 而且保障了学生的课业成绩、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 因而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
就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而言 , 许多学校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 , 对学生学习进行分类辅导 ,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 同时 , 很多学校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 , 开发体育、文艺、劳动等多样化的兴趣课程 ,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 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 可见 , 学校课后服务的科学开展 , 进一步凸显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专业优势 , 提高了教育服务的温度 。
课后服务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 , 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 还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教育责任的重新分配 , 需要各方关系主体在制度框架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 课后服务有助于将学生从海量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 , 把家长从疲惫和焦虑中解脱出来 , 无论是学生的精神压力还是家长的经济压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 因此 , 值得重视的是 , 家长在知晓课后延时服务的教育价值后 , 应当明确课后服务对学生成长的益处 , 理解和支持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 。 现实中 ,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仍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 因此 , 当家长期待孩子成才成人时 , 应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 发挥榜样力量 , 发挥育人合力 。
做好课后服务 , 还要积极促进各方合作 , 构建科学可行的课后服务体系 , 既激活学校承担此项服务的意愿 , 也要激发相关方面的力量 ,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 以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
教育行政部门在把握价值基础上 , 认清责任 , 要做好课后服务制度的顶层设计 , 完善服务设施、服务规范、服务内容及服务评价等要素 。 课后服务是一项专业化工作 , 服务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 因此 , 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准入制度和培训机制 , 做到持证上岗 , 并对课后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 保证服务质量 。 此外 , 面对课后服务的巨大社会需求 , 还要凝聚起社会共识 , 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发挥自身优势贡献力量 , 由政府整合并调配资源 , 为学生提供便捷可靠的服务 , 构建协同育人的服务体系 。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本校特色 , 根据公平合理自愿等原则安排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课后服务 。 虽然各地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普遍能够做到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有机衔接 , 解决家长接送学生难题 , 但是还要看到课后服务实施之后对教师群体的影响 。 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不是普通的社会工作时间 , 往往比学生更早到校、更晚离校 。 为最大限度消除教师的顾虑 , 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 尊重教师意愿和需求 , 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负担 , 使其真心实意投身课后服务工作 。 唯有如此 , 才能有效发挥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 让课后服务留住学生的心 , 科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