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按]授业于田野之间 , 树人于实践之中 。 田野教学是北京大学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 。 自1957年在河北邯郸开始田野考古实习起 , 北大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 , 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 。 《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 教学团队将解决考古学术问题的重要遗址作为实习基地 , 培养学生将动手动脑与学科最前沿的工作紧密结合 , 将学习内容与重大科研相结合 。
自1990年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加或主持的获评项目高达34项 。 2021年10月18日 ,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 , 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其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加或主持的项目有14项 。
在田野中寻求真知 , 守正创新 , 务实致远 。 目前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积极推动校地合作 , 正在重点建设山东临淄、陕西周原、宁夏盐池三个标准化的实习基地 。 根据新时期考古学科发展的情况 , 大力推动考古实习基地的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 , 即“基地+”的发展模式 , 同时进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的教学体系 , 积极探索、推动高校田野教学实践的5G+和VR技术的新运用 , 在新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贡献北大力量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沈睿文)

化石|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文章图片

图1 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村 , 是位于一座灰岩山丘上的洞穴遗址 。 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 , 其正式发掘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 。 1984年9月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遵谔先生带领旧石器时代考古方向研究生在金牛山遗址进行田野教学实习 , 于当月27日开始陆续发现古人类化石 。
经仔细发掘出土了十分丰富的人类化石 , 共计有头骨1个(缺下颌骨)、脊椎骨5件、肋骨2件、尺骨及髋骨和髌骨各1 件、腕骨9件、掌骨2件、指骨7件、跗骨11件、跖骨2件、趾骨13件 。 这些化石除了1件指骨和1件脊椎骨是单独发现以外 , 其余的化石都集中发现于距洞穴南壁约2米处的1.6平方米范围内 。 从人类化石同在一个层面、分布集中、颜色相同、相应各部位关节面能吻合连接且没有左、右侧相同骨骼等情况判断 , 发现的全部人类化石属于同一个青年女性体 , 依照惯例称之为“金牛山人” , 经科学测年其年代约为距今26万年 。

化石|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文章图片

图2 金牛山人化石出土现场

化石|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文章图片

图3 1984年参加金牛山遗址发掘的北大师生
从1984年发现人类化石开始一直到1994年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大石桥市、营口市文物部门对金牛山遗址先后进行了5次科学的系统发掘 , 明确了洞穴的边界和结构 , 确定了洞穴的堆积序列 , 并对洞穴进行了加固和保护 。 在吕遵谔先生的组织下成立了包括地质古环境、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动物化石、科技测年等在内的研究团队 , 对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 。

化石|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