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一致:是越俎代庖,还是家长辅导?

话说子承父业这件事儿 , 是有风险的 。
俺们村老刘开磨坊 , 儿子小刘也开磨坊 , 后来磨坊还在 , 可没人种地了 , 也就没人用磨坊了 。
于是小刘的磨坊被拆迁 , 赚了几百万 。
嗯 , 就这么稳当 。
多数情况下 , 守祖业不可怕 , 可怕的是获奖——

近日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 , 供儿子获奖升学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2015年刘建国之子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 , 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 。
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 , 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 。 当时 , 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 , 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 (据澎湃新闻)

生物|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一致:是越俎代庖,还是家长辅导?
文章图片

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看名字就知道 , 这绝对是一项高大上的发明 。
两个问题 , 需要厘清:
第一 , 小学生、初中生能不能创造出这么高大上的发明?
第二 , 家长可不可以在孩子的发明创造中助力?
答案很清晰 。 对第一个问题 , 我们不能否认天才 , 更不能否认绝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天才 , 独立完成这样的发明 , 可能性极小 。 在99%的学生都不是天才的前提下 , 我们只能假定——这个孩子也不是天才 。
第二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家长当然可以助力 , 给孩子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 , 完全无可厚非 , 甚至值得提倡 。
难以回答的是这个问题的延伸:
家长要帮到什么程度?
如何确定“家长助力”和“家长代替”的界限?
【生物|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一致:是越俎代庖,还是家长辅导?】如何避免这类发明成了功利性的升学工具 , 导致家长“身不由己”地帮孩子完成“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 , 才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 否则 , 就是故意转移话题 。 你说这是“大手拉小手” , 有点避重就轻了 。

生物|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一致:是越俎代庖,还是家长辅导?
文章图片

类似“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方式 , 事实上非常普遍 , 但不是所有案例都引发争议 。
比如 , 北京一位搞生物研究的知识分子 , 实在太忙 , 每次回到家 , 都忙着在书房加班 , 孩子找他 , 他便从书房找些生物学的图书给孩子看 。
生物书 , 大多图文并茂 , 十分生动、丰富;即便你不认字 , 也可以当“图画书”看 。
女儿便经常泡在爸爸的书房里 , 翻看生物书 , 竟然由此成了“生物小能手” , 后来在全国性比赛中还拿了奖 。
故事到此为止 , 十分圆满 ,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环境熏陶”的小例子 。
如果再进一步 , 比如这位生物专家利用自己的特长 , 帮孩子搞个高大上的研究 , 并以此作为敲门砖进入名校 , 就是另一回事了 。
这样的“敲门砖”到底可不可以有?
我觉得 , 不能一棍子打死 , 毕竟这类孩子的确属于“特长生” , 在某个领域已经具备了大大超越同龄人的素质 。
在他们擅长的方面 , 社会、学校为之创造便利条件 , 引导他们进行深造 , 有什么不可以吗?
但要防范另一弊端 , 就是为了制造敲门砖而制造敲门砖、为了获奖而获奖、为了升学而升学 , 这样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互相攀比 , 越俎代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