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永远跟党走读后感600字 10篇 2022活着读后感600字( 四 )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
【2022永远跟党走读后感600字 10篇 2022活着读后感600字】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
2022活着读后感600字8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 。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 。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 。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 。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 。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 。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余华也不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 。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 。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