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什么有人做了一辈子教师还是教不好书?知识加速迭代,教师知识结构如何“上新”?( 二 )


因此,在鼓励学科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来更新学科知识的同时,现有的学校和教师教育体系都要高度重视教师学科知识更新,确保教师的知识更新、最起码学科知识的更新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
为什么有人做了一辈子教师还是教不好书?
对于新入职的中小学教师,学校或许总会抱怨他们掌握的教学策略不够多,因此入职后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事实上,目前的师范院校的确在顺应中小学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延长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双导师制等做法,来丰富师范生的实践经历。
可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缺少,通过延长实践时间、丰富实践经历就能有效解决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有的教师一辈子都教不好书呢?如此漫长的教育实践经历、丰富的实践体验,为何没有自动转化成教师的实践能力?
我们不禁要追问:支撑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是什么?这样的能力在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是否有不同的表现?怎样才能够帮助教师持续地把实践经历与实践体验转化为实践能力呢?
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一般而言,青年教师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中年教师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老年教师则追求课堂教学的内涵(注:青年、中年和老年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教师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课堂是否精彩依托于教学技能,是否有效依托于教学经验,是否有内涵则依托于教学知识。
技能的训练能够让青年教师上课“像一位中老年教师”,但并不能达成长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可以让中年教师上课少走弯路,甚至事半功倍,但如果不能把教学经验转变成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本身就会自我老化,教学体验会自我固化——不但做不到持久的事半功倍,还容易让教师在下半程职业生涯中事倍功半。
也许我们应该思考:如果老师是知识分子、专业人员,那么教师究竟在生产什么知识?或许,大多数时候教师只是在传递知识、搬运知识。老教师靠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科知识的独到见解和个性化解读来传递知识。但遗憾的是,学科教学知识既不被学科的院系所接受,也不为教育院系的教授们所接受。关于这一点,只需要看看目前学科教育研究杂志的“尴尬”就能知晓一二:它们既没有进入所在学科的主流领域,也没有挤进教育学的主流杂志。
而从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的沿革来看,从昔日的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后来的师范大学,直至今天的教师教育研究生院,教师教育究竟是更有地位,还是更没有地位了?是更专业了还是更不专业?
实际上,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知识的原创,那就不可能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要做到教师实践能力与教学变革同步,就需要培育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深刻体认,对教学经验的持续提炼,而这就不仅仅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时间与经历,更需要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把握和深刻解答。
知识|为什么有人做了一辈子教师还是教不好书?知识加速迭代,教师知识结构如何“上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科技革命同步发展了吗?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最为核心的科技,就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但在所有的行业比较中,似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改变最弱。
据说乔布斯曾经问过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另一个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变革效果?
的确,身处信息社会,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步入智能时代,如果学校不能和我们一道进入智能时代,如果教学信息化滞后于生产信息化,那整个社会就有“开倒车”的可能:我们要是没有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人才,就不可能保有和持续享有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的生活红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