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做教育,最终要“沉到草根处,走向最边缘”

到了该看“后院”的时候了 , 中国基础教育好不好 , 不能只看“门楼子” 。 边缘的学校 , 底层的学校 , 弱势群体学校到底怎么样?这个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标准 。
“怎么能够对中国现实教育做出贡献?一定要‘沉到草根处 , 走向最边缘’ 。 ”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 , 如今是一所云南边远乡村小学的创校校长 , 他在 《中国名校长》教育系列栏目中戏称自己是从精美光鲜的“门楼子”走到了“后院” 。
康健校长放弃了退休后北京优渥的生活 , 这些年奔走在云南乡下的沟沟壑壑里 , 学校的每一个孩子 , 他都家访过不止一次 。
北大附中前校长、云南兴隆美丽小学首任校长康健
由巨浪视线发起 , 联办传媒集团旗下《财经》杂志联合重磅打造的教育系列访谈栏目——《中国名校长》 , 通过对话顶级学校名校长 , 讲述家长焦虑的、学生好奇的、百万教育人关心的种种话题 , 为观众提供教养新知、解读教育方向、揭秘不为人知的名校运转模式 。
“ 中国教育应
沉到草根处 , 走向最边缘”
马国川:康校长 , 我觉得现在大学里面教育学研究走偏了 。
康健:你说要走偏也好 , 现在这个定位也好 , 就是怎么能够对现实的中国教育发声 。 对中国现实教育能够有贡献 , 一定要 , 我叫 “沉到草根处 , 走向最边缘” 。
马国川:这十个字好 , 沉到草根处 , 走向最边缘 。
康健:过去我们搞重点论都是看谁是重点学校 , 谁是窗口学校 , 谁就是标准 。 我把他们形容像过去“地主家的门楼子” , 看这个“门楼子” , 不看“后院” 。 现在我觉得到了该看“后院”的时候了 , 也就是说 中国基础教育好不好 , 不能只看“门楼子” 。
边缘的、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学校到底怎么样?这个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标准 。
马国川:但实际上从您的经历来看 , 2001年到北大附中当校长 , 当时到了一个“门楼子”里去了 。
康健:是 , 当时也很偶然 , 因为对我来说大学里工作很多年 , 但是我没有真正在第一线工作的经验 , 所以我还非常珍惜 。
你在一个学校完整做8年校长 , 基本上把学校的系统走过了 , 起码对这个体系本身你有过系统地思考 , 所以这些经验也是我后来敢去乡村的一个基础条件 。
“真正好校长要敢于袖手旁观”
马国川:你觉得搞完这8年之后 , 对于你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大的影响?
康健:有些事儿其实当时做的时候也未见得清楚 , 但是当离开岗位的时候 , 我才发现其实那个时候在学校里做了一些相当基础性的工作 , 比如说我在北大附中非常在意师生关系和学校文化的建设 。 那个时候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说师生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 , 如果我的老师 , 我的学生都不能理解 , 都不能接受 , 其实你一个人 , 孤家寡人 , 你做不了什么事 。
所以每次我有一些新的想法时 , 我都会跟老师们先交流 , 我也把这种路径叫做“无为而治” , 你再来发布命令时 , 老师们早就理解了 , 你不用太多的指挥 。
我有点看不惯很多校长在一些场合里边喝五吆六、前呼后拥 , 我说 真正的好校长就是无为而治 , 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 你敢袖手旁观 , 这校长就不错了 。
马国川:这个提法好 , 敢袖手旁观 。

马国川|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做教育,最终要“沉到草根处,走向最边缘”
文章图片

“我愿率先取消招生 特权
但若无人跟进 , 很可怕”
康健:我们国家现在资源有限 , 谁都愿意上好学校 , 那你怎么办?当然我特别期待一个教育公平的时代 。 当时北京市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问我 , 说“康老师 , 如果我们招生改革 。 大家这10所学校你们就随机抽 , 谁也不要有招生特权 , 康老师你同意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