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寒门能否出贵子?985高校副院长写论文研究自己( 二 )


如此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董海军节俭的生活习惯,他记得:“大学时申请困难补助时,我心情极其复杂地写实性用过一句话: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泡。直到我读博依靠兼职收入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才打破这个状况。当然,申请书中没有汇报的是,为了节约电费,电灯泡的功率还极低,除了春节时挂在堂屋外使用的百瓦灯泡外,一般是5瓦的灯泡,还是挂在二间房中间的门的上角,以便实现一个灯泡照亮两间房。”
董海军分析称,“父母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外享受打工经济,我家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农业劳作,而其效益是很低的,应对之策无非是进行内卷化的劳作和额外承租村民流转的稻田,总之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我和弟弟自然成为替补的主要劳动力。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带点事后分析的味道认为,寒门生活中的物质限制下的困争、家人的家常嘱咐以及身体劳动的规训,促进了个人独立、自律、坚韧、担当、勤俭和成熟品格形成,驱动我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锤炼心志和移情理解社会,跨越原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阶层流动。”
而他在回顾自己父亲、爷爷奶奶的家常嘱咐时也提到,“家境与劳动让我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基本是我个人走出底层的唯一途径。山村里没有其他诱惑,读书跳出农门的诱惑驱动力最大。”
在董海军看来,“在寒门情境中,子弟如何选择行为,这有一个主观的过程。面临困境的行为选择有很多种。将困境单归于社会,可能要么外向反社会,要么内敛抑郁,抑或消极沉沦于声色犬马,在农村也就是沉迷于赌博。若将困境单归于村庄条件,可能就随波逐流,或者倡导改造村庄抑或外出务工。若将困境单归于家庭或个人,那么很可能就在于改造自己寻找向上流动的机会。”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提供的机会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结构论一直以来强调宏观的社会结构对个人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个人所能获得或者是接触到的结构机会,就如恢复高考的制度设置为人们提供的上升机会深刻影响着社会流动一样,深度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而在董海军成功的求学、就业经历中,不乏偶然性的“阴差阳错”:“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之前,中专毕业能‘包工作分配’,而读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比例很低,不确定性很大。因此,优秀拔尖的初中生第一志愿选择是报考中专。学习非常勤奋且聪颖的初中同学,若考上中专,毕业后绝大多数分配回到乡镇或县域单位工作。而我却因中考成绩不理想与中专失之交臂,进入到省重点高中县一中。”
在论文结尾,董海军总结称,“总体上说,个人成功嵌入在个人努力与时势结构机会中,是由多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寒门子弟的成长亦是如此,并且其个人努力更重要,意义更重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