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专业型硕士必须在社会、企业中成长


学硕|专业型硕士必须在社会、企业中成长
文章图片

历时20载 , 风云万变 。
改革开放以后 , 硕博士研究生培养逐步恢复 。 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余晖梳理 , 初期以扩大硕士研究生(当时为学硕)招生规模为主线 , 兼及博士研究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 进入新世纪后硕博士研究生扩招并举 , 到了2010年之后专硕成为一匹“黑马” 。
究其缘由 , 在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浪潮中 , 研究生就业之方向更趋于企业 , 学硕的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出现矛盾 。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
自1991年起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 专硕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 截至2019年 , 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
大势不可逆 , 但增量不应忘了提质 , 这是接下来问题之关键 。 “专硕不能回到学硕的老路上” , 黄跃雄如是说道 。
分析
通过调整学硕和专硕比例 , 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
【学硕|专业型硕士必须在社会、企业中成长】“我觉得这种转变是社会转型发展、国家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结果 。 ”作为两种类型研究生都带过的硕导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雯闻认为 , 回望20多年前 , 当时研究生教育规模有限 , 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不多 , 几乎所有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都是统一的 。 “但后来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 ”
余晖也有着类似的看法 。 “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硕博士研究生培养 , 当时由于教育条件和培养资源有限 , 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 。 ”他指出 , 在当时 , 由于博士招生规模凤毛麟角 , 而高等院校又对扩充师资有着极大需求 , 使得硕士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准博士”培养 , 以进入高校和科研院等学术机构为培养方向 。 进入21世纪 , 硕士培养的主流已不再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 , 而是为各行各业输送高水平人才 , 其就业导向的功能定位得到凸显 。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 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截至2019年 , 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 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 带来专硕需求的增加 。 ”黄跃雄告诉采访人员 , 为此国家通过不断调整学硕和专硕的比例 , 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 此外 , 部分专业从基础学科延伸出来 , 本身就属于应用型 , 主要任务还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 “这也是部分大学部分专业干脆就不招学硕 , 只招专硕的原因” 。
总而言之 ,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 。
当然 , 在新时代下 , 学硕自有其使命与存在意义 。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 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基础研究 。 ”黄跃雄认为 ,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 就有可能有实力做一些原创类的研究和开发 , 这时候就可能倒逼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 学硕专硕的调整 , 不会没有止境 , 学硕不会完全停招 。 ”
区别
两者无优劣之分 , 但在培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固然 , 学硕与专硕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 但在培养方式上 , 两者却有着较大差异 。
作为研一新生 , 吴奇就表示 , 暨南大学的学硕与专硕培养机制有很大不同 。 “从目前看来 , 课业上专硕明显比学硕要重上很多 , 且课程实践性相对较强;而学硕这学期仅有五门课程 , 课余时间虽然充裕 , 但也意味着自己需要通过阅读书籍、读文献、完成导师任务等方面来提升自己 , 为开展相关研究做准备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