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评论|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如此“执着”既是港湾也是绝路

将自己的人生停留在高中阶段,终究不可取。
出生于广西农村的80后唐尚珺,从2009年开始,参加了13次高考,只为考上清华。2016年,他曾经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最终没有报到入学,他又回去复读了。今年已经33岁的他,决定“明年再考最后一次”。
今年,唐尚珺考了591分,距离清华录取分数线90多分,被广西大学录取。姐姐劝他去读,73岁的母亲则已经不关心他读什么学校,只希望他早点结婚生子,但唐尚珺依然打算备战下一年高考。
对于唐尚珺的人生选择,网上争议很大,有人称他为“现代版范进”,有人认为他复读多年,连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名校都不肯去,是在逃避现实,自私任性,毫无责任感,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和家庭,是一个自私的“躲在套子里的人”。
唐尚珺自己则说:“我只是在追求某些东西,并不是要逃避,比如说害怕出来工作,走向社会。(考清华)这个事情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就是你花个五六年,不可以的话,基本就定型了……”他还表示,“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并非刻意为之,只是后知后觉。”
清华|评论|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如此“执着”既是港湾也是绝路
文章插图
▲唐尚珺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最让人感慨的一句话是“无路可走啊”。
但实际上,唐尚珺原本并非无路可走。这个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一个偏远山村的年轻人,五六岁时第一次走出小村,在防城港市区见识了商场、超市和霓虹灯,对“外面的世界”无比向往。从小就跟着父母干农活的他,将清华大学视为目标,是因为村子里的一个传说——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人考上清华大学并当了官,帮村里修了路,因此村中人祭祖许愿时,总会将“考上清华大学”作为一种愿望。
这个愿望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偏执色彩,因为唐尚珺乃至村里的大人,其实都对清华大学一无所知,甚至“好像大学就只有清华大学一样”。
清华|评论|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如此“执着”既是港湾也是绝路】复读是个人选择,连续12年复读也依然是个人选择,即使这不被多少人理解,也依然需要尊重。寒窗之苦,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唐尚珺能坚持12年,本身已经说明他的韧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尚珺的性格里有偏执一面。
中国人对“坚持”二字一向抱有好感,但坚持的前提是方向。对于短暂人生而言,12年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唐尚珺的这12年,原本是人生中精力最为充沛的好时光,用来当一个小镇做题家,每天拼命刷题,是不是有点浪费?
许多小山村里的寒门子弟都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梦。实现梦想的最好途径便是高考,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相对最简单、几率也最高的选择。
但是,因为信息相对闭塞、缺少家庭指引,寒门子弟很难有更科学的人生规划。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对大学乃至人生的认知都停留在粗浅层面上。名校是他们的目标,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对名校一无所知,至于如何选择专业、考上之后如何努力、如何与未来职场规划接轨,更是被忽视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放弃太多与学习无关、却与人生有关的东西,比如常识与趣味。一般人熟知的那些道理,比如“专业有时比学校更重要”“人生不止高考一条出路”“选择比学校更关键”,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艰涩。
清华|评论|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如此“执着”既是港湾也是绝路
文章插图
▲唐尚珺曾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与此同时,他们的努力如果没有成效,也会更容易陷入困境。毕竟,他们的人生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对于他们而言,“知识改变命运”是一条准则,是一种动力,也是唯一希望,却从来都不是一条一眼就可以望到前方的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