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复读12年,无缘上清华,再次证明,人天生是有差异的
进清华,上北大,是每一个高中生心中的梦想。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全国高考生上千万,清北两校合计招生也就7000余人,能入清北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所谓“清北”只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是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所有的考生多么努力,最后也只有7000余人能心如所愿。
正因为如此,面对现实,高考过后,全国六百万多考生,都会高高兴兴走进自己心仪的大学。
当然,也有“不到清北梦不醒”者,转而去复读,少则一年,多则两年,若再无缘清北,便也会选择一所与自己相适应的大学开启人生新征程。
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偏偏“不负自己","非清北而不入”,
广西80后唐某珺,从2009年开始高考,连续复读12年,只为考清华。
唐某珺第一次高考只有372分,复读后每年都有提高,2016年625分,2017年55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5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是一个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唐某珺从372分到645分的高考成绩就是证明。
但是12年复读,成绩就构成了一个“大数据链”,这里面就有了统计规律,虽然每年都有起也有落,但都没有偏离600分这个“中心轴线”,他离清北的距离都在50分以上,换句话说,无论唐某珺如何努力,他都离“清华城根”还差得很远、很远……
唐某珺用自己12年的青春年华,证明了爱迪生那句真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那1%的灵感,你再努力也不会达到你既定的目标。
常听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才能上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才能赚好多钱。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把学习庸俗化、金钱化了。用这样目标激励孩子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因为,现实世界中,并非是所有的工作、赚钱都与学习、学历成正比。所以,有的孩子逆反,不学了,而有的孩子,比如说像唐某珺一样,在“只想上清华”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路。但后来的复课,却是找到了比“上清华”更现实的目标——赚钱。
2016年,唐某珺高考成绩625分,这一年清华在广西的分数线是674分,是他离清华最近的一次,这一年他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相对于第一次高考的372分,人们以为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又回去复读了。因为,南宁某三中这年出台复读优惠政策:600分以上复读奖励10万;第二年考上清华再奖励60万;入读之后学校每个月还有2000块生活费,并配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
上学是为了赚钱,既然现在复读就赚钱,而且在赚钱的同时还有实现“清华梦”的可能,那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唐某珺很惬意地徜游在了他的“清华梦河”里……这一游就是7年……
从现实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以谋生技能的手段。一个人虽然终生都需要学习,但却不能一生都在学校里做“专职学习者”。
高考只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如果把参加高考当成“谋生”的手段,让学生成为“专职学习者”,成为考试机器,则就本末倒置,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这个人对社会也就没有了价值。
因此,学生复读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复读当成一种职业!催生复读职业教育者,则显然是违背了教育初心,更违背了教育良心,而唐某珺不过是这些缺失了缺失良心教育者的牺牲品……
文章插图
【学习者|复读12年,无缘上清华,再次证明,人天生是有差异的
推荐阅读
- 数学|称平行线能相交的数学奇才,遭质疑郁郁而终,其理论12年后被证实
- 数学|黑龙江状元放弃哈工大本硕博连读,选择复读,最后考了多少
- 研究生教育|艺生源:美术联考成绩220分,是不是没什么希望了?要不要复读?
- |高考680分无缘北大?新高考组合选不好,可能考生也只能含泪复读
- 乡村教师|上海家长12年折腾孩子读书,分享过程引家长共鸣,直言“受够了”
- 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疯子”吴善柳,复读8年32岁梦圆清华,如今现状却引人感慨
- 大学生|大学生想当兵12年,大二去好还是大学毕业去当兵好?建议了解
- 应届生|22届高考生要注意,学生“复读”要求提高了,普通家庭无可奈何
- 人物|如何学好你的加高12年级英语?
- 流浪汉|湖北农村学霸,是高考县状元,却沦为流浪汉12年,捡垃圾、睡桥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