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鉴别指南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 , 假借非学科类培训名义开展学科教学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 为明确“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界限 , 11月15日 ,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 提出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依据四个维度出发 , 对机构是否为学科类培训进行鉴别 。 同时 , 《指南》还提出 ,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引入专业力量 , 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分类鉴别 , 确保分类的科学可靠 。 值得关注的是 , 在《指南》发布后 , 困扰机构和家长的培训项目属性问题将得到解决 , 部分机构存在的“擦边”培训现象也将被进一步治理和改善 。

鉴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鉴别指南
文章图片

【鉴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鉴别指南】明确四点特征
据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 , 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校外培训的 , 均适用本次发布的《指南》文件 。 而在判别何为学科类培训时 , 《指南》从四个维度提供了判断依据 , 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 。
具体来看 ,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 , 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 三是机构在培训时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 , 并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 , 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 四则为机构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 , 以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 凡是符合上述四类特征的培训项目 , 均属于学科类培训项目 。
“总体考虑是从严把握 , 重在看校外培训项目是否是围绕上述学科展开 , 是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等 , 强调要根据培训项目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答采访人员问时强调 。
引入专业力量指导
除了概念上的甄别 , 《指南》还对地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操作措施 。 建立分级指导机制、专家鉴别制度和强化机构行业自律三点均被提及 。
其中 , 根据《指南》要求 , 对本地培训项目的分类鉴别工作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范 , 加强分级指导 , 对各地鉴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 及时跟进指导、纠偏矫正 , 确保操作落实步调一致 , 避免出现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给出差异鉴别结果 。 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 , 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 。
同时 , 在其他主管部门开展非学科类培训管理过程中 , 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提供有关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意见 , 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
而在遇到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时 ,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可根据管理需要 , 组建专家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相关培训项目开展分类鉴别 , 作出鉴别决定 。 专家组可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 , 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 , 提出培训项目属于“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鉴别意见 。
遏制“擦边”培训地方案例已出
值得关注的是 , 和《指南》同时发布的还有上海、金华等地在学科类培训鉴定方面的经验案例 。 在实际分类过程中 , “一门课程一分析”已形成了一批案例库 。
举例来看 , 金华市婺城区在对某机构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做鉴定时 , 专家组发现 , 该门课程的培训目的与培训内容与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重合 , 培训方式以班级授课、集中培训为主 , 与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相吻合 , 但其评价方式以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 , 又符合非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 。 对此 , 该课程提交至市级学科鉴定专家组 , 经过进一步鉴定 , 该门课程被认定为学科类课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