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政策指南丨划重点!符合这些特征即为学科类培训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何方迪
今年7月,教育部发文明确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划分范围。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很多家长依然有困惑,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校外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披着“启蒙智慧”“发散思维”外衣,实则干着提升科目成绩的培训项目,究竟如何才能精准识别真面目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对其进行了详解。
校外培训项目是否属于学科类培训的鉴别依据是什么?
如果培训项目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总体考虑是从严把握,重在看校外培训项目否是围绕上述学科展开,是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等,强调要根据培训项目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果地方鉴别工作出现困难或者争议,该怎么办?
考虑到一线实际鉴别工作的复杂性,《指南》明确提出各地要建立分级指导机制,以加强动态指导和规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分类鉴别工作进行统筹,对地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跟进指导和纠正,避免出现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给出差异鉴别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鉴别困难或争议较大,则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裁决。同时,各地要注重典型案例研究积累和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考虑到“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的主管部门不同,对于分类边界的把握在具体实操中可能出现偏差,《指南》专门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其他主管部门提供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从而避免出现个别“钻空子”的情况。
非学科类|政策指南丨划重点!符合这些特征即为学科类培训】【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