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年薪35万!中科院“一生一芯”计划首批毕业生曝光


CPU|年薪35万!中科院“一生一芯”计划首批毕业生曝光

文章图片


导读:据中科院和光明日报 , 在第一期“一生一芯”计划毕业生中 , 地处三线城市大学的两名硕士拿到了年薪35万元的芯片设计工作 。



图:“一生一芯”计划第一期的5名学生(光明日报)
“我们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 , 全程参与处理器芯片从设计到生产、运行的全过程 。 ”他们感慨道 , 正是这个经历让自己从同学们中脱颖而出 。
来之不易的“最硬核毕业证”
2020年6月2日 , 金越、王华强、王凯帆、张林隽和张紫飞 , 这5名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国科大2016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 发布了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芯片——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 。

这个芯片是全国首个由在校生主导设计并实现流片的处理器芯片 , 能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 。 而这5名毕业生 , 被网友赞叹拿到了“最硬核毕业证” 。
将一行行数字世界的代码 , 变成能在现实世界中运行的芯片 , 这一过程对于本科生来说 , 需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挫折 。 “我们需要进行很多探索性的尝试 , 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将设计推倒重来 , 这对大家的心态是非常大的考验 。 ”王华强说 。
2019年12月19日 , 经过4个月高强度的开发工作后 , 学生们的芯片设计图纸正式提交 。 大家就如同高考交卷 , 终于舒了一口气 , 却又悬起了一颗心 。 因为 , 还要等待芯片送到厂家制作、返回 。
2020年4月23日 , 王华强从微信群里得知 , 他们亲手设计的处理器芯片返回了 。 而这并不是终点 , 还需要进行测试验证 。 但当时 , 参与计划的5名学生却因疫情阻碍不能返校 , 无法到现场调试与测试 。 幸好几位在京同学挺身而出 , 帮助他们完成了调试测试工作 。
“同学们将这款处理器芯片命名为‘果壳(NutShell)’ , 与‘国科’发音相同 。 ”王华强说 ,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 , 来表达对国科大的深厚感情 。 ”
“缺芯”的症结在于“缺人”
2021年 , 全球产业界“缺芯”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扩大 。 从汽车到手机、电脑、网卡 , 再到家用电器的普遍涨价 , 令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到芯片产业安全 。
“‘缺芯’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缺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人才 。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包云岗强调 , 作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 处理器芯片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 , 相关设计人才面临巨大缺口 , 加快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
据了解 , 20世纪80年代 , 美国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才危机 。 其解决思路是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下来 , 让学生可以参与流片 , 并专门启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项目 , 迄今已培养了几万名芯片人才 。
“加快处理器芯片设计专门人才培养 , 是解决我国信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 ”包云岗介绍 , 国科大2019年8月启动的“一生一芯”计划 , 旨在通过让学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 ,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 。
“‘一生一芯’的意思 , 是让参与计划的每位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 。 ”包云岗说 , “一生一芯”计划的目标很明确 , 即提高我国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培养规模 , 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 , 培养更多国家紧缺的芯片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