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是谁说的 恒强是指什么意思( 二 )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马太效应”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而“天之道”可用国家整体意志来比喻,国家意志表现为削弱范围内强的个体,补足其他弱势个体,两者正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其思想先进性远超《马太福音》中的这句话,甚至其出现之早比耶稣基督诞生还要早500多年 。
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 。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 。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
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
经济领域
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 。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 。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 *** 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 。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 。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于首位 。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 。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
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丧失却又使癌细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与个体的生命一起消失,连局部的繁荣都将不可得 。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 。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 。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等等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
3什么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意思是说:
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越来越弱.竞争将更加残酷 。也就是说,先天条件的优势和劣势不经过激烈的努力是不容易打破的 。
出处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
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扩展资料:
马太效应的缺陷
马太效应理论的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辩证思维:
1、只看到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只反映了数量方面的变化,忽视了性质的变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事实上,在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