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取名的忌讳大全( 二 )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 。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 , 姓名就显得呆板 , 拘谨 。


在运用字形命名时 , 过去有两种技巧 , 一是拆姓为名 , 另一是增姓为名 。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的一部分作为名 , 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 。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 , 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 , 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 , 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大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 。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 。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 , 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 , 字振皋羽 , 字即由名拆开而成 。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 , 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属此类 。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等 。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 , 如清代的胡珏号古月老人 , 徐渭号水月田道 , 则又分名入号 。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划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 , 如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


4、忌讳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 。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 , 如:乐字 。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 。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 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 。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 , 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 , 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 。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 , 可有八种读法 , 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 , 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 , 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 , 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 , 吃亏的还是自己 。别人叫不上来 , 可以不叫 , 可以避开 。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 , 不使用 , 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 。如果要用 , 最好通过联缀成义的办法标示音读 。例如:崔乐天、孟乐章 。前者通过“天”说明“乐”当读lè , 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è 。最后一个用意义告诉你应读什么 。


汉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 。这样的多音字在命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


5、忌读“绕口”字


命名有时可以得用叠音的方法 。例如:丁 丁、方 芳、辛欣等 。如果不是叠音的姓名 , 名和姓的发音方法就要拉开一定的距离 , 否则 , 读起来不顺口 , 达不到的效果 。有些名字读起来费劲、吃力 , 弄不好就会读错、听错 。原因在于取名用字拗口 , 几乎成了“绕口令” , 如沈既济、夏亚一、周啸潮、耿精忠、姜嘉锵、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 。这些名字 , 有的连用两个同声母字 , 如亚一、姜嘉等 。有的连用两个同韵字 , 如既济、夏亚、啸嘲、胡富、励芝等 。前一种是双声 , 后一类是叠韵 。有的三个字同韵 , 如张昌商、胡楚父、陈云林、傅筑夫等 。所谓“绕口”字 , 主要是指双声字、叠韵字和同音字 。由于声母相同 , 连续起来发音费力;韵部相同的字连读 , 发音也较困难;所以 , 双声叠韵是造成“绕口”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 , 忌用“拗口”字起名 , 主要是指不用双声、叠韵字起名 。掌握了这个规律 , 就好办得多了 。符合音美标准的命名 , 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 , 韵母不同类 。例如:彭涛、冯企、娄韵、齐飞、余声、万鸿等 。这些命名 , 由于命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 , 因而声音有了变化 , 读起来比较顺口悦耳 。


如果名和姓同组 , 甚至完全相同 , 只要处理好韵母的关系 , 效果也很好;反之 , 名和姓同类 , 甚至完全相同 , 那就要在声母上下一番功夫 。例如:彭宾、冯凡、娄林、张晨、余宽、方川等 。


6、 忌读不雅的谐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