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节日的来历( 二 )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
六、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自古便有观潮、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古时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还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
七、重阳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等等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 。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就要来一些实战了,大家做好准备了吗?
【例1】下列诗词中没有描写春节的是( ) 。
A.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B.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C.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D.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答案】C
【笔航解析】“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意思是: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诗中“艾符”和“蒲酒”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端午节 。故本题答案为C 。
【例2】“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这首诗中包含着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这个节令是:
A.元宵
B.七夕
C.重阳
D.春节
【答案】C
【笔航解析】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菊花”,在“异乡”“登高”远眺,传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可推出诗中包含的节令是重阳节 。故本题答案为C 。
【例3】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全部与中秋节有关的是( ) 。
A.仲秋、艾草
B.月饼、金银花
C.老年节、观潮
D.祭月节、八月半
【答案】D
【笔航解析】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例如:祭月、燃灯、赏月、观潮(在浙江一带观潮也是中秋的一项活动)、吃月饼等 。选项D祭月节和八月半都与中秋节有关,正确 。选项A中的艾草、选项B中的金银花以及选项C中的老年节都与中秋节无关,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
【例4】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A.谷雨
B.冬至
C.清明
D.霜降
【答案】D
【笔航解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一般要插茱萸,登高望远 。在本题中,与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公历约10月前后)时间最接近的就是霜降 。故本题答案为D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节日的来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与考试紧密相关的相对重要的知识,备考的小伙伴要对以上知识融汇贯通,相信能够应对大部分的考题,如果想要取得更理想的成绩,那就需要更全面的复习了 。接下来还会继续总结更新的,助力大家上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