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放弃高薪、读研,杭州小伙在贵州大山支教12年,却被人质疑在作秀( 三 )



杨明没有和小伙伴回到大城市 , 只是给家里打了一通电话:“我走不了 , 我想留在这 , 孩子们很需要我 。 ”之后他为了留下教书 , 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 , 最终获取教师资格证书 。
参加支教活动时 , 杨明可能以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经历 , 没想到却成为他生命的主线 。
二、“未婚的”杨爸爸一直没有结婚的杨明 , 怎么都没有想到 , 有一天 , 他会被那么多孩子称呼为“杨爸爸” 。
2010年的时候 , 杨明了解到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的教育很艰苦 , 几乎没有老师愿意去这里代课 , 他便主动要求去这所学校 , 学校建在离县城40公里外的山上 。
在这里 , 杨明住着一间极其简陋的房子 , 房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 , 一张写教案的小桌子 , 吃饭的米面、蔬菜要下山去镇里买 , 用的水要自己去山下的水井里去挑……

之后在这里的7年 , 是杨明生活最艰苦的几年 , 就是在这里 , 他被孩子们称呼为“杨爸爸” 。
学校里有一对双胞胎 , 常年穿雨鞋上学 , 杨明在知道后 , 找两个孩子了解情况 。 放学后又去双胞胎家和双胞胎的爸爸妈妈沟通孩子上学的问题 。
那是一条很远的路 , 走一趟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 路中间有一条小河 , 孩子们必须穿雨鞋过河 , 山路崎岖不平 , 他们会拿根棍子 , 保护自己 。
孩子的爸爸要外出打工 , 挣钱维持生计 。 没办法接送孩子上学 , 杨明很心疼孩子 , 便负担起接送双胞胎的上下学 。 他还经常拿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们买学习工具
山里的孩子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 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挣钱 , 孩子都是留给家里的老人养 。 没钱买书的 , 他用自己的钱买;吃不饱饭的 , 他拿钱给孩子们加饭;衣服破了的 , 他给孩子们补……

杨明的工资并不多 , 他自己除了吃饭 , 基本没有什么别的开销 , 给孩子们贴补成了他日常最大的开销 。
三、“瘦小的”教育巨人杨明不是没有机会离开 , 2012年的时候 , 他考上研究生 , 读研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 可这个梦想却没抵过一首歌 。
课余时间杨明会教孩子们唱歌 , 然而 , 他没想到 , 在六一儿童节 , 孩子们整整齐齐地给他唱周华健的《朋友》时 , 他的眼角湿了 , 孩子们唱着唱着满脸泪痕 。
特别是听到孩子们哭着对他唱“一句话 , 一辈子 , 不要走 , 留下来”时 , 杨明知道 , 他又一次地留下了 , 他说:“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重!”

他不是不想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 他只是选择了对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 在他的身上 , 人们仿佛看到了比大海更广阔的胸襟 , 比高山更高远的志向 。
12年的艰苦生活 , 杨明从一个意气风发 , 英俊潇洒的青春小伙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 , 身材瘦弱的中年男人 。
算起来 , 杨明不过30多岁 , 应该正当壮年 , 可是看着他苍老的面孔 , 岁月好像在他身上多走了一圈 。
他的身体从健壮到瘦弱 , 可他撑起来的教育事业却从大山走向了发展 , 他启蒙了无数大山学子对教育的热爱 。
最值得杨明欣慰的是 , 他不仅帮助许许多多的大山孩子走出大山 , 而是有很多学子告诉他 , 在他们学成归来后 , 要回家乡的教育事业中来奋斗 。

董登兰是杨明第一批带的学生 , 去年毕业后 , 就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 , 她说:“当年她努力读书 , 走出大山 , 是为了将来带着对世界的认识 , 再回到这里 。 ”
杨明现在带的孩子们告诉他 , 他们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像他一样的老师 。
这就是他一直坚持的意义 , 曾经他是一个人 , 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杨明”加入这个浩浩荡荡的大家庭 。 他们共同守护大山 , 共同孕育大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