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奋力开创东营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采访人员 徐文君
为满足群众“同在一座城市,共享优质教育”的期盼,东营区直面基础教育“油地校三分天下”“城满镇弱村空”等历史遗留问题,以胜利油田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为契机,打破油地、城乡、校际界限,全域探索打造集群办学共同体,理顺一体化管理体制,优化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
集群办学全域覆盖
东营区坚持“区域统筹、名校拓展,布局优化、均衡发展”的思路,持续扩大集团化和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顺利接管油田32所幼儿园、23所中小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采取“城区校+农村校”“优质校+薄弱校”的“1+X”管理模式,组建15个义务教育集团、15个学前教育集团和8个镇街学区联盟,实现全区6所农村薄弱学校、18所油田划转学校、26所油田划转幼儿园全部纳入集团和学区一体化管理,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三方四国”(三方指油田、地方、石油大学,四国指油田、地方、石油大学、民办)办教育的历史,划时代构建起油地全面融合、城乡全域覆盖的基础教育共同体格局。综合考虑油地生源分布、校(园)承载能力等因素,在尊重历史、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打开院墙,合理统筹为39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5所公办幼儿园划定招生片区,历史性实现了油地融合招生和适龄儿童家门口就近入学(园)。

东营区|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奋力开创东营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章插图
优质资源辐射共享
东营区组建教育集团理事会和学区管委会,由优质校校长担任理事长或管委会副主任,创新教师联聘、专家联席、资源联享、平台联通、活动联办、特色联建的“六联”机制,打通校际壁垒,实现合作共赢。全面推行教师“区管校聘”,建立校(园)长跨校任职、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19年以来,22名校级管理干部在油地学校交叉任职,49名骨干教师选聘到油田移交学校任教,930名骨干教师参与校际交流,交流轮岗比例占教师总数的1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薄弱校、油田移交校优质师资结构性短缺、老化问题。建立集团联合教研小组,打造集团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资源库,通过钉钉直播、专家进课堂、骨干教师示范课等形式,发挥优秀教师领衔作用,最大化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制定集群办学质量等级评估和量化考核办法,创新教学“互助视导、划片督学、捆绑考核”制度,促进集群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东营区建立多渠道师资补充机制,近五年,综合采取公开招聘、总量控制、核增编制、争取省属公费师范生指标、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100名,研究生学历、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比5%,教师紧缺问题极大改善,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建设省市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29个,建立深度介入“基层学校、教师身边、日常课堂”的教研员联系点39处,培养各级名校长(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483名,占教师总数比例达31.6%。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将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提高3%—4%、在省定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等20余项实事惠及教师,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现代学校内涵发展
东营区完善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机制,将教育项目持续纳入区级民生实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幅高于10%,一直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自2016年起,连续实施三期教育惠民工程,按照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组织小班化、学生成长个性化、学校治理规范化的“六化”标准,开展现代学校试点建设,完成投资54.2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中小学幼儿园98所(其中,油田移交56所,农村7所),扩增中小学学位26590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10740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入园难”,彻底消除了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千兆到终端、万兆进学校、无线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全面升级;全区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均达100%,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毛入园率分别达63.91%、96.03%、163.67%,远超省市标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