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体育总局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方面|体育总局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文章图片

近日 , 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
《规范》明确 , 课外体育培训是指以传授和提升某种体育技能为目的 , 面向7-18岁儿童青少年开展的课外体育指导、培养和训练活动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运动学校、学校体育社团等 。 面向4-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育培训行为参照执行本《规范》要求 。
场地设施方面:体育项目(棋牌类除外)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方面|体育总局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要求 , 用于开展课外体育培训的体育场地应符合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相关规则 , 培训场地和设施符合安全、质检、消防、卫生、环保等标准;体育器材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 。 开展高危体育项目的课外体育培训 , 体育场地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 相关体育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体育培训 , 棋牌类体育项目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 其他体育项目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 中小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后 , 应因地制宜将体育场地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 , 可组织学校体育社团或遴选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 。
课程方面:超过10名学员培训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
《规范》要求 , 课外体育培训的课程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相匹配 , 具备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 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运动伤害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配备与自身规模适应数量的执教人员 , 按照体育项目特点和培训规模控制学员与执教人员配比 。
原则上每班次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超过35人 , 超过10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 。 小学校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专兼职教练员主观能动性 , 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外体育培训内容 ,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 可通过采购服务等方式引入校外专业人员补充师资力量 。
从业人员方面:至少持有一种证书 , 年度累计培训时长不少于90学时
《规范》要求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持有以下至少一种证书:1.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3.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4.体育教师资格证书;5.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人才评价机构颁发的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经省级(含)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关证书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可聘请持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志愿服务 。 开展高危体育项目的课外体育培训 ,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 。 聘用外籍执教人员的 , 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做好外籍执教人员持有资质证书的认证工作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保证上述各类资质证书在有效期内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对拟录用的从业人员进行背景审查 ,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录用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定期组织教练员参加体育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 。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在职执教人员内部培训 , 培训时长年度累计不少于90个学时(45分钟计1学时) 。
管理制度方面:单次课程费用收取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