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个文言句子,家长就会明白为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死记硬背了


|看看这个文言句子,家长就会明白为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死记硬背了

文章图片


|看看这个文言句子,家长就会明白为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死记硬背了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中小学校语文早读课的文章 , 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 结果许多网友说我不懂教育 , 学习语文就是要多读多背 , 死记硬背 。
学习语文多读多背的方法我是支持的 , 但是如果不加区分 , 蛮干硬干 , 所有东西都要死记硬背的话 , 语文学习就会陷入“多慢差费”的怪圈 。
我举一个例子 , 比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中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 都是寓言故事 , 课文后面没有背诵的要求 。 但是这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 , 有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诵 , 这一点我能理解并支持 , 可是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两篇的文言文翻译 , 这样的做法我就旗帜鲜明地反对 。
如上图 , 比如《杞人忧天》中的“杞国人忧天地崩坠 , 身亡所寄 , 废寝食者”这个句子 , 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翻译 , 因此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都背下了一个模式化的答案: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 , 陷 , 自己无处存身 , 他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

学生学习语文死记硬背的好处是教学省时省力 , 统一答案便于检查 。 其弊端是学生的思维容易僵化刻板 , 容易模式化 , 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 , 而且会限制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 。
相反 , 有的语文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 翻译理解 。 在老师的指导下 , 学生们开动脑筋 , 斟酌词句 , 翻译各具特色 , 极具创造性 。
有个学生是这样翻译的:“春秋战国时期杞国有个人白天吃不下饭 , 晚上睡不着觉 , 原来他担心天会塌下来 , 地会陷下去 , 自己就失去了存身之地 。 ”这个学生 , 翻译的时候对原文的顺序作了调整 , 文字准确 , 值得肯定 。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道:“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 , 老是担心天塌地陷 , 屋毁人亡 , 从早到晚茶饭不思 , 夜不能寐 。 ”看一看 , 学生们自己动手 , 翻译得多准确 , 多精彩 。

多读多背是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 , 中小学校为了让学生多读多背 , 基本上都安排有语文早读课 , 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有语文午读课、晚读课 。 学生们读课文 , 背课文 , 我还见过有的学生背段落大意 , 背中心思想 , 背教辅资料上的死答案 。
有的语文老师埋怨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 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一味地死记硬背 , 读了不该读的 , 背了不该背的 , 语文阅读能力自然低下 。
本人观点:学习语文一定要读要背 , 而且要多读多背 。 但是首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该背什么不该背 。 该读该背的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 熟读成诵 。 不该背的一定不能教学生背死答案 , 记死知识 。 尤其是阅读方面 , 一定引导学生自力更生 , 动脑动手 ,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 ,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 , 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 有何建议 , 欢迎讨论 , 欢迎留言 。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 , 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
【|看看这个文言句子,家长就会明白为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死记硬背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