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研人数五年翻一倍!考研热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焦虑?( 二 )
文章插图
文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
就业后又考研,学历焦虑引角逐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今年再战考研,已经毕业三年的李千山在志愿填报一栏,再度填上了复旦大学。这一次他是背水一战。
三年前,他报考复旦大学生物学,总分排行第二,却因为英语没有过线,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因为专业是生物制药,他怀着遗憾来到了药厂工作,小时工作制与倒夜班的忙碌,让他更加向往更高的平台,终于在今年决定辞职备考。
关于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李千山倒是笑笑,看上去并不在意:“天坑就天坑吧,谁叫我本科学这个,专业课还有基础,也有一定工作经验。只要我考上就能做实验,专业还是要适合自己。”
临床医学专业的小邱前些年本科“上岸”了医院编制,每个月工资可以拿六七千元,但她始终对研究生念念不忘。“医院琐事多,看不进去书,但我又不能辞职考研,要是脱产没考上反而得不偿失。再说女孩子找对象,还是有编会体面一点。今年‘二战’,生日许个愿,希望能带编考上研。”小邱开玩笑地说。
为了适应疯狂“内卷”的研究生考试,录取人数也逐年递增。参考2021年的考研录取增幅来看,2022年的录取人数大概在120万到125万人之间,如果今年国家下发调整政策,录取率或许还会扩招至130万左右。
但顶尖高校的数量是恒定的,扩招似乎并不能让所有人如愿。
“扩招的是‘双非’院校,自主划线的34所,更多的名额给了推免。”这是了解过考研行情的应届生小萧得出的结论。
“双非”院校指的是非“985”也非“211”院校。相对于身有名校光环的学生,数量庞大的“双非”院校学生,在求职与考研过程中更容易碰壁,也更渴望考研改变命运。
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小静总是这样给正在考研的学弟学妹出谋划策:“现在考研,先看你是不是应届生,本科学校是否知名,是不是‘双一流’专业,有没有项目或者论文。当然,最重要的是过初试线。假如本科是‘双非’,没有成果,初试成绩不能在前几名,那就得复试调剂两手抓,否则那些你看不上的‘双非’学校转眼间就高攀不起了。”
“双非”院校考研真的会被歧视吗?据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但那一道无形的坎就算不存在于学校招生中,也会存在于考生的心中。
“我的本科是‘双非’”“我是普通二本”“我是专升本”“我会不会不配考名校”……面对那么多本科名校竞争者,许多非名校考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落差。但面对更好的未来,更多人还是砥砺前行。
在普遍竞争中,名校生也并非毫无压力,都能完美“上岸”。
“有的人还在‘逆向考研’,为了求稳,明明是‘985’的本科,却是‘211’,甚至‘双非’的研究生,纯粹是为了拿着研究生文凭去考公或者考编,这样在机关单位更有优势。”一位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透露,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这种“学历倒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文章插图
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内,考研人正在紧张复习中。
“上岸”不是尽头,未来不会一直“搁浅”
“再不考研,我就老了。”一句写在朋友圈的话表现出晨晨的年龄焦虑。“现在很多单位招人,在条件上明确写着‘研究生不超过27岁’,我想要去更高的平台,还要抓紧时间。”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就业市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竞争,让无数搁浅的人再度想念起校园的日子,考研深造也成为逃避就业的方式。
推荐阅读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培训机构|考研复试这样准备,容易得到导师青睐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考研|河北不得占用双休法定节假日开展文化课教学
- 教师|2022考研数学是否为历年最难?难在哪里?
- 考研|“英语四六级”新规,大学生要提前了解,否则6月份无法报名
- 考研|这6个考研“冷门”专业,只求“上岸”的考生,可以试一试!
- 职业教育|22考生因违反考试规定,单科成绩被取消,23考研党可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