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简介以及故事 米芾简介以及故事概括( 三 )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
米芾的书画艺术风格: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 。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 。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 。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 。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乱真 。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 。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个性 。
米芾40岁左右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所作的《蜀来帖》、《苕溪诗帖》中可看出这些作品虽然在大格局上仍与晋人书法保持一致性,但整体格调、意趣及造型特征都已经完全是米芾的自家法门,他在系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 。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 。”米芾书法佳世作品有近60种,其中绝大部分为行书 。他的主要成就也在行书上,其次是草书 。他的行书的代表作有早期的《蜀来帖》和《苕溪诗帖》,这两贴篇幅较长,风格也十分接近,可见他从集古字走向自成一格的前期还保留了许多前人的痕迹,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处理用笔和结体上,追求技法的丰富与完美甚至超过了后来的作品,但整体上尚未达到纯任天然的境地 。他后来的作品,如《拜中岳帖》、《致希声吾莫友尺牍》、《箧中帖》等,在境界上则要高得多,这些作品风格放纵奇肆,充满了狂傲之气,又不失文人的风流洒脱,俊逸超拔,整体意境上已经达到了圆满纯熟 。
米芾的书法风格从中年时期形成到最后是基本一致的,尽管不同作品的境界上有差异,但很难找到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 。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 。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 。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 。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 。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 。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 。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
米芾的书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线条竭尽变化之能事,在毫不费力的经营中就能脱落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 。在结体上,米芾讲究字型欹侧,姿态夸张 。他的欹侧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侧,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 。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 。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 。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
米芾的书法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的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创作之路 。他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书迹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学,后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赵孟頫、杨维桢、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书迹上,而且在于他开创的艺术道路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