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的由来,安姓氏的由来?( 三 )


石国: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公元713~714年大食人曾侵入石国 。唐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 。石国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
火寻等国: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 。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二百公里,西北去穆国一百余公里 。穆国,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二百五十余公里,东去乌那曷一百余公里,今名查尔米 。
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 。八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
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 。在唐朝,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公元630年,东突厥颉利可汗降靠唐朝,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朝政府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特别设置六胡州 。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朝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户,人口当时有一千三四百人 。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人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唐玄宗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攻陷六胡州的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是昭武九姓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亦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人的后裔 。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 。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 。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
安氏名人多出唐朝以后,如唐朝有中书令安重晦、宋朝有石匠安民、元朝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朝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朝有安致远等 。
安息国的安氏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氏繁衍迅速,后安氏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氏也不外其列 。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氏,多出甘肃支脉 。此期,北方安氏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 。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 。
北魏时期,有鲜卑族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氏融合,不分彼此 。
唐朝以后,安氏族人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 。唐朝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氏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 。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氏分逃于各地 。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氏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氏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清朝有闽、粤沿海之地安氏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 。
山东日照安姓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西碌轴沟,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
今日安氏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氏人口的25%,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氏,上述三省安氏约占全国汉族安氏人口的5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