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的生肖是什么?


唐三藏的生肖是什么?

文章插图
唐三藏属于生肖狗 , 据记载 , 玄奘生于602年 , 公元602年是平年 , 是农历壬戌年 , 狗年 , 隋文帝仁寿二年 , 所以属狗 。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 , 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 , 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 , 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 , 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 , 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 , 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
唐僧是什么生肖?据记载 , 玄奘生于602年 , 公元602年是平年 , 是农历壬戌年 , 狗年 , 隋文帝仁寿二年 , 所以属狗 。
扩展资料:玄奘(602年~664年) , 唐代著名高僧 , 法相宗创始人 , 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 其先颍川人  , 俗家姓名“陈祎(yī)” , 法名“玄奘” ,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 后世俗称“唐僧” ,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 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 , 开兹后学”的翻译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 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 。此后的20年中 , 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 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 , 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 , 1335卷 , 每卷万字左右 , 合计1335万字 , 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 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 , 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 , 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玄奘
请问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属什么生肖唐玄奘 生于公元602年  , 
农历壬戌年 , 狗年 因此生肖:狗 。唐僧是什么生肖唐僧所知的生肖:虎 。
首先 , 唐僧乃如来佛祖坐下第三个弟子金蝉子 , 生肖第三位就是虎 。其次 , 《西游记》里唐僧曾经被变成老虎的模样 。唐三藏属什么生肖602年是狗年  , 所以属狗 。玄奘(602年~664年) , 唐代著名高僧 , 法相宗创始人 , 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 其先颍川人  , 俗家姓名“陈祎(yī)” , 法名“玄奘” ,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 后世俗称“唐僧” ,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
【唐三藏的生肖是什么?】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 , 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 , 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 , 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 , 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 , 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 , 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现代 , 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 , 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
唐僧生于公元602年 , 那一年是羊年 , 所以唐僧属“羊”;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 ,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 , 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 , 本名袆 , 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 。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
玄奘的家族位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 , 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上有三个哥哥 。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 , 到了他父亲陈惠 , 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 。
少时因为家境困难 , 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 , 学习佛经 , 在那里待了五年 , 当时还是隋朝时期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 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 。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 , 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 , 从严法师学《摄论》 , 升座复述 , 分析详尽 , 博得大众的钦佩 。隋炀帝大业末年 , 兵乱饥荒 , 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 , 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 , 因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 , 究通诸部 , 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 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 , 沿江东下参学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 。讲《摄论》、《杂心》 , 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 。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 。讲毕以后 , 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 , 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 。贞观元年(627) , 玄奘再到长安 , 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盘》 , 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 , 受到称赞 , 声誉满京师 。仆射萧瑀 , 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 , 异说不一 , 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 , 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 , 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生) , 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