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来熟?如何做到的?( 二 )


比如一个正在减肥的吃货忽然看到了一块TA最喜欢的巧克力蛋糕,这时候TA的脑海里会有两个声音——
声音1:“我很想吃巧克力蛋糕 。”
声音2:“吃了巧克力蛋糕会打断我的减肥计划 。”
这两个声音的冲突会让TA很痛苦,并做出一些态度上的变化 。
大学的心理学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经典的应用案例:
如果你想快速和一个普通朋友拉近距离,你可以尝试做的是——在大家面前跟他借他最喜欢的东西,比如一张绝版CD 。因为是当着大家面,他往往不会拒绝 。
这时候,他心里会有两个冲突的声音:
声音1:“我和狐狸只是普通朋友 。”
声音2:“我把我最喜欢的绝版CD借给了他 。”
这时候,他会开始尝试说服自己:“其实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 。”
用这个方式去进入别人的个人空间,简而言之就是,不把自己当外人,索取对方对你的好,而且是超越普通朋友的好 。
稍微总结一下:
4. 等等,迅速拉近距离一定是好事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上述两种方式有各自的风险 。
方法一让你对别人好,把别人纳入你的个人空间 。但是,如果你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好,你的个人空间也显得不那么珍贵了 。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人际距离如果缺乏分层,会让人觉得你八面玲珑,不够真诚 。
方法二是不把自己当外人,索取对方对自己的好 。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撇开你的索取有可能被拒绝不说,这种认知失调其实一共会有4种结果,说服自己“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亲密”只是其中一种 。这4种结果是:
改变认知1:“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理想中的结局);
改变认知2:“CD没那么重要”;
改变认知间的联系:“谁说最喜欢的CD不能借给普通朋友的?”;
增加额外的认知:“虽然很少人会把最喜欢的绝版CD借给普通朋友,但是我更大度” 。
如果是另外3种结果,往往你会被人吐槽“太不把自己当外人”、“臭不要脸”,甚至变成咪蒙“致贱人”抨击的对象 。
5. 那更好的方案是?
维持、经营一段关系、感情,上述的“捷径”可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不过情感始终是需要通过“中心路径”的时间沉淀的 。
“保持渐进式的动态平衡”或许是最好的状态 。
就像上面这张图,你先付出一点,往关系天平上加一个小砝码,对方为了平衡,很大概率也会往天平上加一个小砝码 。
这样双方的共同经历越来越多,对对方的情感价值越来越彰显,让对方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依赖,关系自然就会慢慢变得扎实牢靠 。
毕竟,情感的经营,犯不着着急 。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1] Zick Rubin, <Disclosing Oneself to a Stranger: Reciprocity and Its Limi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5
[2] Serge-Christophe Kolm, <Reciprocity : an economics of soci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Nancy Jo Felipe , Robert Sommer. <Invasions of Personal Space>, Social Problems, 1966
[4] John T Cacioppo, Richard E Petty,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persuasio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 Edward T Hall, <The Hidden Dimension>, Anchor Books, 1966
[6] L.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本文作者肖璟(@狐狸君raphael),前麦肯锡金融机构组分析师,自媒体「解题者」「很帅的投资客」创始人,写过畅销书,创过几次业 。致力于传播投资思维的理财教育者 。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线媒体专栏作家 。
新书《无现金时代》火热销售中 。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自来熟?如何做到的?】「解题者」致力于帮你摆脱迷茫,提升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当然还可以顺带升级一下你的财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