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读后感500字( 二 )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见别人说:“三十六计 , 走为上” 。我就想走不就是逃跑吗?为什么还是上计呢?于是 , 我第一个看了这一个计 。
原来 , 走为上指的是 , 敌人兵势强大 , 不可抵挡 , 已经占据了中 , 我方不能战胜他 , 那么留给我们的出路就只有三条:要么投降敌人 , 要么请求讲和 , 要么撤退逃走 。如果是投降 , 就等于彻底失败了;如果是讲和 , 敌人必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 , 所以我们也等于失败了一半;如果是撤退 , 那么并不代表我们失败了 , 而是为以后的胜利积蓄力量 , 寻找转机 。
比如在楚庄王在位的时候 , 为了成就霸业 , 发兵攻打附近的庸国 。一开始没有进展 , 后来 , 楚国的师叔决定用“走为上计”来灭庸国 。楚国一交战就站退 , 接连七八次 , 庸国以为楚国很弱就骄傲起来一直追杀楚国 。这时 , 楚庄王赶来包围了庸国 , 歼灭了庸国 。在这次战役中 , 楚国巧妙地运用这一计策使庸国骄傲 , 然后一举击败庸国 , 真是妙用啊!
但是 , 现在我们通常说:“三十六计 , 走为上”似乎是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 。比如在我们不想做某事的时候 , 我们就会说这句话 。

《三十六计》读后感500字4
我看了看三十六计这本书 , 其中第一计是唐太宗征高丽—瞒天过海之计 , 那是早在公元673年的事情了:那一年唐太宗率领几十万大军亲征高丽 , 来到海边时 , 之见白浪涛天 , 一片汪洋漫无边际 , 险些栽下马来 。
大军登船渡海时 , 唐太宗怎么也不肯上船 。张士贵见了 , 连忙和其他大将商量对策 。
薛仁贵说:“有一位老人精通法术 , 可助我军东征成功 。”唐太宗迫不及待地说:“哦 , 快快带路 , 让我亲自见见他 。”
于是 , 他们来到一个华丽的房间 , 不一会儿薛仁贵就带这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来了 。
唐太宗叫老人献上法术 , 谈笑间 , 唐太宗忽然听到风声四起 , 涛声如雷感到一阵摇晃 。唐太宗问:“怎么回事?”近臣揭开帷幕 。唐太宗看见自己正站在一艘大船上 , 眼前大海茫茫 , 天水一色 。唐太宗大吃一惊 , 问:“这是什么地方?”薛仁贵告诉他:“这是臣的主意 , 三十万大军成功渡海 , 到达东岸了 。”唐太宗又问:“你用的是什么计?”薛仁贵跪下说:“这正是瞒天过海之计
唐太宗恍然大悟!
薛仁贵为了不让唐太宗受惊 , 故意制造假像真是聪明中的聪明呀!
《三十六计》读后感500字5
我读了一本《三十六计》 , 里面讲述了战争中如何用计 。全书一共有三十六个计策 , 包含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抛砖引玉……每个计策都有一篇故事 , 十分生动 , 也让我更加容易理解 。
先让我介绍一下跟“瞒天过海”这个计策有关的故事吧 。这则故事主要说的是:一支军队要攻打海另一边的一支军队 , 结果这支军队的主帅没有信心过海 。他的手下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 , 让他住进一所房子里 , 然后把房子推上船 , 他和军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海 。

我再来说说另一个故事“抛砖引玉” 。这则故事主要是说:一个人想去求一位诗人的诗歌 , 但是他们两个人互不相识 , 不能贸然去求诗 , 于是他就在一个景点的某个地方随便写上一句诗句 , 当那位诗人看到了这诗句后 , 感觉读起来特别别扭 , 他就忍不住补完整了那首诗 , 使得诗句更好听 。就这样 , 求诗的人利用“抛砖引玉”的办法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
这本书中的好多计策 , 都演变为我们熟悉的处理事情的办法 。有些是好的 , 比如“抛砖引玉” , 有些则是坏的 , 比如说“顺手牵羊”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它们 。比如在一次会议中 , 大家都不愿意发言 , 这时有一个人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先发言 , 于是带动了气氛 , 往往会达到让大家踊跃发言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