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耳袋狸的简介( 二 )


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一身粗硬的短毛 , 性情温和 , 行动笨拙 , 憨态可掬;整日里除了吃便是睡 , 即使醒着也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 , 十分惹人喜爱 。曾有一篇介绍考拉生活习性的文章说 , 醒了就饿 , 吃饱就困的考拉练就了一身“开源节流”的本领 , 因为桉叶并无多少营养成分 , 为维持体能所需 , 考拉每日必须大量嚼食 , 其余时间便减少活动抱着树干打盹 。
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单孔目动物 。种类极少 , 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 。
鸭嘴兽是半水生哺乳动物 , 栖地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 。连同其他四种针鼹 , 这是第五种单孔目哺乳动物——单孔目是唯一的产卵哺乳动物 , 并不是借由分娩而是下蛋的方式产出下一代 。由发现相关物种的化石纪录知道 , 它是其属(ornithorhynchus)唯一的活代表 。当它的标本送到博物馆时 , 奇怪的外观、产蛋却会哺乳、鸭子般的嘴、 水獭般的尾巴和四肢等莫名其妙特征 , 使得当时欧洲的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精心设计出来的物种 。鸭嘴兽是为数不多的有毒哺乳类动物;雄性鸭嘴兽的后肢有尖刺 , 可分泌有毒物质 , 人类一旦被刺到后会产生巨痛 。鸭嘴兽的独特性 , 使它成为演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
鸭嘴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 常作为全国性活动的吉祥物;另外 , 澳大利亚20分硬币反面图案就是在水里的鸭嘴兽 。直到20世纪初 , 它们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猎杀 。虽然圈养计划成功有限且鸭嘴兽易受环境污染影响 , 但是经过人工保护 , 它们目前还没有灭绝的危险 。
鸭嘴兽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 因为一般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 , 但这种澳大利亚产的动物却是卵生的 。在所有哺乳类动物中 , 只有它们和另一种也是澳洲产的珍兽针鼹是卵生的 。
除了哺乳期外 , 鸭嘴兽一生都过著独居的生活 。它们喜欢栖习在河川中 , 用它们那锐利而且带有蹼的脚在水中来去自如 , 并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 。
鸭嘴兽是夜行性动物 , 也是肉食性动物 , 通常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在水边猎食甲壳类、蚯蚓等动物 。
鸭嘴兽体型不大 , 通常长成的鸭嘴兽体长只有三十到四十八厘米长;尾长在十到十五厘米间;体重只有零点五公斤到两公斤而已。它们刚孵化时体型更小 , 这时候小鸭嘴兽会从母兽腹部泌乳孔吸 吮乳汁维生 , 然后慢慢发育 , 经过四个月的哺乳期 , 才能够独立生 活 , 但是要到两岁半才算成年 。
针鼹 , 针鼹科(Tachyglossidae)动物的统称 。外形似刺猬 , 尾很短 , 体长约40~50厘米 。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 , 刺间和腹面有细毛 。吻尖短而直 , 外包有角质鞘 。无齿 , 舌细长如线 , 上有粘液 , 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 。腿短 , 前后肢各有5爪 , 长而锐利 , 适于挖掘 。似鼹鼠 , 多夜间活动 , 穴居 , 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 。卵生 , 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 。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 , 即临时性的育儿袋 。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 。乳区位于育儿袋内 。有冬眠现象 。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
鸭嘴兽在洞中孵卵 , 而针鼹则在育儿袋里孵卵 。雌针鼹的育儿袋每年发育一次 , 以盛放后代 。孵化出来的小针鼹就在育儿袋里成长 , 直到浑身是刺为止 。刚出生的小针鼹仅重零点四克 , 刚出生的小针鼹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 。但是母针鼹没有奶头 , 当小针鼹刺激育儿袋内的皮肤时 , 奶汁就会从特殊的细孔中分泌出来其乳汁十分浓稠 , 并随着小针鼹的长大而越来越浓稠 。五十天之后 , 当小针鼹长好了脊梁骨 , 雌针鼹就把幼仔推到体外 。五个星期之后 , 小针鼹便能够独立生活了 。每年5月是针鼹的繁殖期 。此时 , 雌兽的腹部会长出一个像袋鼠那样的育儿袋 。育儿袋为新月形、布满粗毛的袋囊 , 为由肌肉的收缩而形成的皮肤褶皱 , 仅在每年繁殖期间才出现 , 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 , 成为临时的育儿袋 , 并盖住腹部的乳孔区 。此外还具有一个上耻骨 , 与骨盆相联接 , 可能是用来支持袋内的卵或幼仔 。产卵时 , 雌兽像毛虫一样把身体弯曲 , 将泄殖腔对准袋囊 , 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时正好落入袋内 , 同时由泄殖腔内还流出一些很粘的液体 , 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 。雌兽大多仅产1枚卵 , 偶尔产2枚 。由于它没有固定的住所 , 卵产下以后就由雌兽随身携带并孵化 。针鼹的卵呈白色 , 里针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