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甘草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甘草的介绍 甘草的功效作用( 二 )


生长环境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
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
药性鉴别
1、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
2、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中草药名称:甘草梢)(科目:豆科)
甘草为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茎 。甘、平,凉 。归心、肺、脾、胃经 。
1.补中益气: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补多种气虚证,如(四君子汤);用治气血虚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等证,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热毒证,常配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肿痛,如(桔梗汤) 。
3.祛痰止咳:用于多种气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 。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痰热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陈皮,茯苓 。
4.调和药性: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通行十二经 。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经,作用广泛,炙用则补中益气力佳,生用则清热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故为临床常用之品 。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 。能补益心脾之气 。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治脾气虚,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
2.用于痰多咳嗽 。能祛痰止咳,并可随证作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 。如属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喘,可配石常、麻黄、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 。能缓急止痛 。如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如属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 。近年报道,单用甘草粉或配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
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 。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 。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稍、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腹痛,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向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 。能清热解毒 。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 。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以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3.有祛痰、镇咳作用;
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
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 。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 。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
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
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 。炙甘草:甘温 。归脾、胃、肺经 。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