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秀( 二 )



【《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秀】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 。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 。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 。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 。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 。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 。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
第二步:观察 。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
第三步:命名 。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 。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 。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 。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 。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 。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4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 。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 。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 。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 。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 。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 。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 。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 。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 。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 。作者:孙梓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