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中“夏”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夏又引申为夏天的“夏”?

《韩非子·玄学》:
“虞、夏 , 二千余岁 。商、周 , 七百余岁” 。《尚书》分为: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甲骨文卜辞有:
“已卯卜 , 贞 。命多子族比犬侯扑周(方) 。”
这是殷商第二十九任君王「文丁」时期的卜辞 , 说的是殷商与犬戎联合攻击日益壮大的周人之事(多子族 , 指殷商贵族军团) 。
由此可知 , 「周」就是周人的族名 , 同时也是周地——确切滴说 , 是先有周地而后有周人 。
?因为 , “以国为名”是我国悠久的传统 。↓
甲骨文里 , 殷商人称安阳殷墟为「天邑商」 , 或「大邑商」——商人之名 , 也是因为地名而得来的 。
?甲骨文证实“以国为族名”是真的 。

既然「商」「周」本来就是地名 , 那么「虞」「夏」当然本来也应该是地名 。
■虞地在哪?虞国 , 应该就是舜的国都 , 因为《古本竹书纪年》称舜为「虞舜」 , 舜的部族又叫「有虞氏」 。
有 , 甲骨文为“手持肉食” , 意为拥有 , 持有 。
毫无疑问 , 「有虞氏」 , 就是指舜是「虞国」的君主 , 他的封国或国都所在地叫「虞」 。
甲骨文里的「虞」(作「吴」)还有争议 , 但是甲骨文里的「唐」目前已经很清楚了:
「甲骨文里的唐国」 , 和殷商关系比较密切 , 殷商王经常去唐地田猎——这首先证明 , 它离安阳殷墟不远 。并且 , 唐国还屡次助殷商讨伐其大敌「鬼方」、「土方」、「工(上工下口)方」等 。?这就更进一步的肯定 , 殷墟与唐国的地理位置的确比较相近 。郭沫若等甲骨文专家推测「甲骨文里的唐国」位于山西晋南一带 。
“自唐、大甲、大丁、且(祖)乙百羌” 。——《合集313宾出》
羌 , 自上古以来到汉末前都在西北 。

所以 , 这条卜辞锁定「甲骨文里的唐国」在殷商西边 。
?我们也知道 , 「尧」又叫「陶唐氏」 , 因此史书又有「唐尧」之说——毫无疑问 , 与「虞舜」同理 , 尧的封国或是国都就是唐地 。
因此 , 两人又合称「唐尧虞舜」 。
至于为何尧不叫「有唐氏」而叫「陶唐氏」?
《古本竹书纪年·陶唐氏》:
八十九年 , 作游宫于陶 。九十年 , 帝游居于陶 。九十七年 , 司空巡十有二州 。一百年 , 帝陟于陶 。
因为尧又在一个叫「陶」的地方(今陶寺遗址最接近)修建了游宫 。所以又叫「陶唐氏」——「唐地」与「陶地」当然不会距离很远 。
?武王之子「唐叔虞」是晋国开国始祖 , 原名叫「叔虞」 , 因封于唐地而得全名 。
▲由此可见 , 即使我们先不管尧舜的历史记载争议 ,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二重证据法」——地下的文字+地上的文字而相互印证:
「古唐国」 , 的确就是在晋南 。确认了「尧」的「古唐国」 , 那现在再来看舜的「虞国」——就八九不离十了 。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北虞国」 , 同样在晋南 。

这个「北虞国」 , 和史书记载的「舜都」——「蒲坂」 , 今山西南部永济县离得非常近 。
?结合「甲骨文的唐国」与「文献中的唐国和虞国」 , 种种迹象都表明唐虞皆在晋南 。
当然 , 也有说「虞国」(舜都)在河南「夏县」的 , 不过 , 无论是永济也罢、运城也罢 , 还是夏县 , 都离不开史书中的「舜都」——即虞的位置 。
这片区域 , 号称“黄河金三角” , 拥有广袤的平原和丰富的水系 , 土地肥沃 , 又四通八达 , 北抵燕山、西达关中、南入江淮、东至大海——是最理想的「都城地带」 , 真正的“王气之地”!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 , 庶民采之”——此地 , 即「“中原”本尊」是也!
?按图索骥 , 顺藤摸瓜——确认了「唐(尧)」、「虞(舜)」 , 自然就该轮到「夏」(禹)了 。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商朝」于「商地」所以为「商」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周朝」于「周地」所以为「周」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秦朝」于「秦地」所以为「秦」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汉朝」于「汉」(汉中)所以为「汉」 。所有人都知道:「晋朝」于「晋地」(司马昭哥哥司马师被封为“晋王” , 领有太原、上党等封地)所以为「晋」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隋朝」于「随地」(今湖北随州)所以为「隋」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唐朝」于「唐地」所以为「唐」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宋朝」于「宋地」(商丘古宋国)所以为「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