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小故事 小学数学故事( 二 )


5.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 ,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 , 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 ,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 , 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 , 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 , 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 , 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很有数学天份,但家庭遭变故 , 只得停学看店,靠自学成为了数学家……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自先是在他童年时 , 家贫,失学,患重?。?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 , 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 , 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 。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 , 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 。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 。早在 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 , 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 , 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 , 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 , 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 , 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 , 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 , 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 。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 。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炕薷≡袂罢?nbsp;, 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 。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 , 即与大数学家较量 。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 。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 , 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 , 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 , 一定要修正 。这才是“君子”与“丈夫” 。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 。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 。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 , 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 。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 , 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 , 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 。”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 。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