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怎么办(严重的湿热怎么治)( 二 )


诸药合用 , 使冰伏解而寒湿化 , 湿郁开而三焦畅 , 邪有去路 , 故入营之热可外透而解 。药后遍体小汗 , 面转红润 , 是冰伏已解之征 。
但若营阴已伤 , 热已透转 , 仍当兼顾营分 , 用甘寒滋阴之品 。
对于湿热阻肺 , 过用寒凉 , 阻遏气机 , 肺失宣降 , 入营之热不得外达者 , 
又当宣肺气、化痰浊 , 以为透热转气之法 , 可用前胡、杏仁、川贝母、黛蛤散等宣降肺气以化痰浊 , 黄芩清气分之余热 , 羚羊角粉清心营 , 合以畅营热外达之路而透热转气 , 药后神识转清是为透热转气之标志 。
若已神清 , 患者贪食过多 , 以致食复 , 复陷昏迷 , 此为食滞中阻 , 气机不畅 , 邪无出路 , 
可在处方中加用消食导滞之品 , 以为透热转气之用 , 并可用安宫牛黄丸少量内服 , 以助开内窍之闭 。
总之 , 透热转气用药原无定法 , 欲使透热转气 , 必须找出不能透转的原因 , 而后针对性用药 , 目的是给邪以出路 , 以调畅气机 , 令三焦通畅为要 , 则邪气自能透转外泄矣 。
04误治变证分四型
湿热证初起当芳香宣化 , 透邪外出 , 若医者因其高热不退 , 单执寒凉药以疗之 , 则湿邪寒凝 , 阻塞气机 , 三焦不畅 , 而成变证 。
赵氏将变证分四型:湿阻、凉遏、寒凝、冰伏 。
湿阻
湿阻为最轻变证 , 也可为湿热初起阶段 , 其湿邪偏盛 , 阻滞中上二焦 , 尚未化热 , 或虽热不甚 , 
症见头晕沉重如裹 , 身重酸困 , 胸脘痞闷 , 治宜芳香宣化 , 以展气机 , 气化则湿化 , 药如前胡、杏仁、芦根、浙贝母等 。
若湿阻中焦 , 呕恶纳呆 , 大便塘泄 , 当运脾气为主 , 用药宜轻疏灵动 , 忌守中 , 用辛开苦降法 , 使湿热分消而去 , 
药如陈皮、法半夏、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 , 并须注意芩、连宜量少 , 防伤阳 。
凡湿阻 , 无问上焦、中焦 , 必有苔白腻润滑 , 脉濡软缓滑 , 此湿盛之征 , 皆当先治其湿 , 不可过用寒凉 , 待湿化再议清热 。
凉遏
凉遏为较重的一种变证 。
由于寒凉阻遏中阳 , 脾胃升降之机受阻 , 
症见胸脘憋闷堵满 , 全身酸困重着 , 便溏 , 小便不畅 , 
治宜辛苦微温法 , 先开湿郁以畅中阳 , 解其凉遏 , 湿邪自化 , 气机宣畅 , 热随湿皆有出路 。
药如法半夏、陈皮、杏仁、白豆蔻、草豆蔻、苍术、木香等 。
若凉遏偏于上焦 , 心胸憋闷较重 , 治宜辛以开郁 , 可用紫苏叶梗、藿香、白芷、防风等 。
必先开湿郁 , 解凉遏 , 再议清热 , 此为定法 。
寒凝
寒凝为更重之变证 , 在上症之上可见胸脘堵闷异常 , 怫怫作喘 , 腹痛 , 脉沉 , 
药宜桂枝、煨姜、草豆蔻、香薷、白豆蔻、紫苏叶梗等 , 
此等用药 , 全在以辛温驱散寒凝 , 此乃救治之法 , 中病即止 , 不可久服 。
若汗出症减 , 即减辛温之品 , 而加芳香宣化之品 。
冰伏
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种 , 多发生在素体阳虚之体 , 过服寒凉重剂 , 或暴进冷饮 , 寒湿大盛 , 阳气式微 , 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 , 深伏于里 , 
症见面色苍白 , 胸脘堵满极重 , 气难续接 , 四肢逆冷 , 脉沉微 , 
宜四逆、理中之法 , 药如桂枝、肉桂、花椒、草豆蔻、吴茱萸、生姜、附子、法半夏等 , 辛温通阳 , 芳香化湿 。
药后面色转红、四肢转温、堵满减轻、周身小汗出 , 即冰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 , 可及时停药 , 以免温燥太过而转增其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