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20篇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反思5篇( 三 )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 。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 。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教学反思5
一、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
1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实现知识的纵向系统化和网络化 。
2把握地理知识、地理要素的联系 。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注意挖掘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间的横向联系和影响,如北美地形对天气和气侯的影响,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与资源、交通条件的关系等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样,融会贯通会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
3、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读图、绘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 。读图、识图、用图、绘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地理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地理位置不明确,张冠李戴,考试中失分现象严重 。因此,要加强读图、绘图、识图训练 。
二、联系实际,增强应用 。
平时生活中应多动脑,勤思考,善于从地理的角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三、把握热点,开阔视野 。
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也是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