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台片有什么功效有其他别名吗,( 二 )


⒄治泻血 , 血痢:乌药不以多少 , 炭火烧存性 , 捣罗为末 , 陈粟米饭和丸 ,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 米饮下 。(《圣济总录》乌金丸)
⒅治跌打损伤(背部伤尤宜):乌药一两 , 威灵仙五钱 。水煎服 。(《江西草药》)
⒆风湿麻痹 。用乌药一百两、沈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 , 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 , 空心服 , 姜盐汤送下 。此方名"乌沈汤" 。
⒇一切气痛 。用乌药(酒浸一夜后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 , 炒)、良姜(炒) , 等分为末 , 以温酒加童便调下 。
(21)几种常见病 。用香附、乌药 , 等分为末 , 每服一至二钱 , 饮食不进 , 姜枣汤送下;疟疾 , 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 , 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 , 茶汤送下;妇女冷气 , 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 。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 , 男子疝痛 , 茴香汤送下 。
(22)小肠疝气 。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 , 加水二碗 , 煎成一碗 , 露一宿 , 煨热 , 空心服 。
(23)脚气扯痛 。用乌药刮屑 , 浸酒中一宿 , 次早空心温服 。溏泄好愈 。加麝香少许更好 。

(24)血痢 。用乌药烧存性 , 研为末 , 加陈米饭做成刃丸子 ,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 米汤送下 。
(25)咽喉闭痛 。用生乌药 , 加酸醋二碗 , 煎成一碗 , 先噙后咽 , 吐出痰涎好愈 。
临床应用:
1.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 行气疏肝 , 散寒止痛 , 治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 , 少腹引控睾丸而痛 , 偏坠肿痛 , 痛经 。
2.暖肝煎(《景岳全书》) , 用于肝肾阴寒 , 小腹疼痛 , 疝气等 。
3.四磨汤(《济生方》) , 行气降逆 , 宽胸散结 , 治七情所伤 , 肝气郁结所致胸膈烦闷 , 上气喘急 , 心下痞满 , 不思饮食 。
4.乌药顺气散(《赤水玄珠》) , 行气宽胸 , 治七情忧思所致的胀满痞塞之证 。
5.排气饮(《沈氏尊生方》) , 行气消滞 , 治产后逆气 , 食滞胀痛 。
6.缩泉丸(《妇人良方》) , 温肾祛寒 , 缩尿止遗 , 主治下元虚冷 , 小便频数 , 小儿遗尿 。
7.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 顺气行滞 。
8.六磨汤(《证治准绳》) , 顺气行滞 , 调理肝脾 , 通便导滞 , 治情志失和 , 肝脾之气郁结导致大便秘结 , 欲便不得 , 嗳气频作胸胁痞满 , 腹中胀痛 , 纳食减小 。
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祛瘀软坚 , 兼调脾胃 , 治气血凝结 , 脉络阻塞 , 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积块 , 硬痛不移 , 面黯消瘦 , 纳减乏力 , 时有寒热 , 月事不行 。
临床应用:
(1)理气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之小腹冷痛 配香附 元胡治胃脘及小腹胀痛 。
(2)温肾缩尿:用于下焦虚寒之小便频数 常配益智仁等 。[2]
(3)治疗肾及膀胱结石所致之绞痛 , 乌药30克 , 金钱草90克、海金沙20克、芒硝4克(分冲)、鸡内金9克、甘草梢5克 , 服20剂 , 煎服 , 有解痉排石之功 , 屡收显效 。
(4)乌药与香附合用名“香附散”(《慎斋遗书》) , 对浑身胀痛 , 气血凝滞者有佳效 , 因乌药能气中和血 , 香附善血中行气 , 相辅更彰 。
(5)乌药配川芎治妇人气厥头痛及产后头痛(《本草纲目》)甚效 。
(6)乌药伍益智仁、山药为“缩泉丸”(《妇人良方》) 。
(7)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之名方 , 对老人尿频、小儿遗尿而偏阳虚者 , 有温肾祛寒、固涩小便之功 。因其具温阳固摄之效 。
(8)治肺寒或肾阳虚之涕多如稀水 , 或咽际时渗清涎者 , 取乌药伍益智仁、山药此三味加于辨治方中 , 大可提高疗效 , 此则异病同治之理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