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昔日名校高材生,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


学霸|昔日名校高材生,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

文章图片


学霸|昔日名校高材生,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

文章图片


学霸|昔日名校高材生,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

文章图片


昔日名校高材生 , 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 。


自从常学福的“流浪”视频被发布到网络上 , 就引起网友的热议 。
【学霸|昔日名校高材生,为何变成街头流浪汉?教育者要有“容错之心”】据悉 , 常学福曾取得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 昔日的名校高材生 , 如今成为街头的“流浪汉” 。 这样的身份形象差异 , 注定冲击着很多人的既有认知 。

一直以来 , 公众对名校毕业生的人生轨迹有着特定期待:无论是步入仕途 , 还是在商界 , 大概都在这种期待范围之内 。 但是无论如何 , 名校毕业生在街头“流浪” , 确实超出了不少人的期待 。 也难怪 , 人们对他的言行举止和人生经历表示好奇和关注 。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人考入名校 , 获得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 提升竞争实力 , 就是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 实现阶层的跃升 , 这也无可厚非 。 但是 , 考上名校的“光环” , 是否戴上之后必然永不黯淡?

个人人生走向与名校学习经历绑定 , 后续人生一定要是成功者的身份?
笔者以为 , 名校教育的目标 , 并不是提供某种标准化定制的人生 。 无论是当事人是主动选择 , 还是短暂过渡 , 社会都没有必要对名校毕业生超出预期的选择过于敏感 。
生活中 , 有些人看到个别名校毕业生生活选择有异常人 , 就抛出“书白读了” , 笔者以为这是以偏概全 。 实际上 , 如果每个人名校毕业都是精装素裹、不苟言笑的“精英” , 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 , 又谈何驱动社会发展?

对教育培养 , 笔者以为既要有坚持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眼光 , 也要有“容错”的胸襟 , 包容不同价值的生活方式 。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 萌芽时期的创新 , 因为与主流不同 , 因为突破了常规 , 在最初往往都被“主流”看作是“错”的 , “异想天开”的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这些曾经被贴上“错”、“异想天开”标签的事物 , 又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 推进时代的进步 。


事实上 ,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
但凡用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 , 就会发现 , 不完美是自然且必然的 。 家长和老师的“错”作为一种评价 , 带有较强的结论性 , 也对学生持续投入形成某种抑制 , 但是完美的结果来自不断地练习 , 练习免不了出丑丢脸 , 但出丑丢脸并不是过错 。 但因为他人过早地以“错”作为评价 , 而会对学习者产生停止练习 , 进而造成回避挑战和无法成长的影响 。

笔者以为 , 学习成长是个过程 , 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 拿过程中的状态与成熟的状态做对比 , 并冠之为“错”并不公平 , 并有副作用 。 家长、老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是容“长” , 且慢结论 , 这不仅仅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 也是给学生深沉的爱和信任 。
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 要容的不是“错” , 而是“长”——既是成长的长 , 也是需要一定时间长度的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