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才是最好的安排 | 沸腾


毕业生|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才是最好的安排 | 沸腾
文章图片

▲2021年11月28日 , 2022年度“国考”开考 , 合肥安徽考区 , 考生在等候进场时复习 。 资料图 。 图/新华社
近日 , 清华、北大相继发布了《2021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当然也吸引了各界关注 , 也有人总结了其中趋势 , 并产生种种解读 。
比较醒目的总结 , 就是所谓“2021届的清华毕业生七成进入了体制内”“北大博士首选教育行业”之类 。 这些话题也登上“热搜” 。
【毕业生|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才是最好的安排 | 沸腾】从数据能看到 , 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 , 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 , 合计占比为69.9% , 接近七成 。 北大本科生近26%、硕士近8%、博士近42%进入了教育行业 。
▲国考:观念、学历、收入如何变化?视频/新京报动新闻
不过说实话 , 这样的结果并不值得太过惊讶 , 也不必太过突出“体制”色彩 。 毕竟清北毕业生流向最大的是事业单位 , 而教育行业恐怕就是事业单位内最大的用人单位 。“风险厌恶”是人的本能 , 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大起大落的“刺激” 。 哪个行业能够提供相对清晰的规则、比较稳定的预期 , 毕业生自然就会流向某个行业 。同时 , 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理解教育的目的 。 教育的一个作用其实也是“降低风险” , 掌握“有选择的自由” 。 教育程度越高 , 对人生的把控能力越强 , 越不至于发生“命途多舛”的情况 。所以 , 教育功能和人生选择 , 内含的逻辑本质上是共通的 , 都是在规避风险 。 何况在今天“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提高教师待遇”的大背景下 , 博弈能力更强的清北毕业生 , 规避风险的优势也更显著 , 所以他们做如此选择 , 也就不难理解了 。偏好稳定 , 恐怕也是人类社会共通的 。 比如在日本 , 有四个职业可以被尊称为“先生”——公职人员、教师、医生、律师 , 有意思的是 , 这些也多是“稳定”的职业 。 稳定 , 很多时候意味着由公共财政保障 , 具备一定的公共性 , 也就由此衍生出了择业吸引力以及职业荣誉感 。
有意思的是 , 对于名校毕业生 , 舆论场总是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期待 。 今天 , 他们选择了体制内引发社会关注;之前 , 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子回乡种地、人大学生街头流浪等等 , 也都让舆论惊诧万分 。名校毕业生似乎天生是被“观察”的对象 , 他们常规也好、反常也罢 , 都免不了被评头论足一番 , 试图从中试图梳理一些“社会规律” 。这种观察也有一定道理 , 不过在人才流动日趋自由、多元的当下 , 我们不妨对各类选择都抱以充分的尊重 , 也不必对职业贴标签 , 似乎某个行业只能匹配某个层次的人才 。从新闻上看 , 既有手握多篇SCI论文却选择当基层公务员的毕业生 , 也有摆脱名校光环、体制内身份专职说脱口秀的演员 。 大多数人偏爱“稳稳的幸福” , 但也不乏追求“心跳加速”的 , 个人偏好必定是正态分布 。所以 , 名校毕业生追求稳定抑或是逸出常规的人生选择 , 其实都没必要太过惊讶 , 无论从人性特征还是社会文化来说 , 这些都没有什么奇怪 , 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当然 , 在肯定稳定吸引力的前提下 , 让高端人才有更多流向 , 让人才红利均匀分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 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 其中的题中之义 , 当然也是完善行业规章制度 , 提高相对应的社会支持 , 让各行各业都能共享一种稳定感和踏实感 。特约撰稿人 | 夏研(媒体人)编辑 | 丁慧实习生 | 韦英姿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