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将视角延展到“课堂之外”,看见“顽童”另一面

有些学生学业并不拔尖,却在其他地方有过人之处;有些学生在情绪上不太稳定,却有着鲜为人知的纯良内心……在上海,当一群老师变身“导师”,跳到学科乃至课堂之外,他们发现了学生们的“更多面”,一场“重新认识学生”的教学尝试,在全员导师制的推行下拉开帷幕。

顽童|将视角延展到“课堂之外”,看见“顽童”另一面
文章插图

他律变自律,“调皮鬼”成了“最佳负责人”
开学不久,闵行区平阳小学一年级新生小羽就让导师周春蕾有点“头疼”。一次在操场上,小羽和另一个孩子对着一名同班同学拳打脚踢,当护导老师上前阻止时,小羽早已逃得没了踪影。事后,周春蕾找到他,小羽态度端正地向同学道了歉。可没过几天,周春蕾又在下班后接到学校总务主任的“告状”:小羽在参加校足球队训练时,和另一位同学把体操房的大屏幕踢坏了……
谈心、家访,周春蕾走近了这个“头疼学生”。原来,小羽在幼儿园期间就因调皮捣蛋转了两次学,“告状”几乎伴随着他的幼儿园生涯。这期间,小羽的家长对老师的教育工作十分配合,校方给出的建议,家长都会尝试。无奈的是,小羽的行为总是“反反复复”,家长的忐忑和无奈也与日俱增。告状、教育、道歉、闯祸、再道歉……如何能让小羽一家走出这条“老路”?
中小学的校园里,类似小羽这样的“调皮鬼”其实不少,在低年段学生中尤其常见。老师们说,通常儿童要到7岁-12岁才能逐渐发展起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在此之前,很多儿童往往过度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角度考虑,也就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是“静待花开”,还是有其他方法?周春蕾开始了新尝试——让小羽在班级活动中唱“主角”。结合学校的主题行走系列活动,周春蕾把小羽妈妈邀请到家长辅导员队伍中,让她带着小羽一起为班级活动“尽心尽力”。
为活动设定主题、设计路线;踩点、做攻略,体验感悟城市之美;在活动后收集素材、制作成果……一次次活动中,小羽“变了”:小伙伴的一条条意见他“全部收到”,并为小伙伴们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努力奔忙;慢慢地,他收获了一个个新朋友、好朋友,逐渐“打开”与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更重要的是,小羽的主观能动性被完全“激活”,成为“最佳负责人”不仅是同学们给他的“小红花”,更是他自己的要求。
“在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小羽产生了遵守规则的感受,从感受上升到理念,就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而反复多次的行为会逐渐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周春蕾无比欣喜于小羽的改变,“让他作为负责人主导班级活动,使得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最终变他律为自律。”

顽童|将视角延展到“课堂之外”,看见“顽童”另一面
文章插图

顽童|将视角延展到“课堂之外”,看见“顽童”另一面】换一个场所,寻找“打开心田”的新起点
学生还是这些学生,老师也是这些老师,但教育的场景变了,“奇妙”的结果自然迸发。
奉贤区洪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朱敏聪注意到,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育人,不仅能拉近导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能“激活”学生的不同潜力,释放他们的压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一些学困生,只要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期待、鼓励、肯定、信任等积极影响,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老师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从而建立自信,并保持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进而更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