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近3成毕业生未就业,“老实”大学为何被点赞?


华中师大|近3成毕业生未就业,“老实”大学为何被点赞?
文章插图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未就业率分别为26.22%、15.19%、13.95%,2021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总体占比20.95%。相比往常其他高校公布的高就业率,这组数字或许并不“亮眼”,但华中师大不美化数据、坦诚公开的做法,还是获得了网友的一片称赞。
背后原因很简单,时而曝出的就业率数据造假、学生网购就业证明等新闻,已经让人们对高就业率产生了一定怀疑。相比有些高校热衷于攀比就业率的情况,华中师大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借助这个事情,我们要反思,高校如何走出高就业率崇拜的怪圈,从而实事求是地统计就业率,既让就业率科学反映教育教学的质量,也真正帮助高校从数据中检视问题,帮助学生就业创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体量、经济大环境以及学生就业意愿等。每个高校的就业统计结果,会呈现出一定的参差。目前,受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大学生择业心态更加求稳,出现了“慢就业”“缓就业”现象。过度追求高就业率,就会忽略这些复杂因素,把就业变成一场学校之间的竞赛。“数据游戏”之下,给学生带来很多苦恼,也往往不能给他们的择业带来实际帮助。
公开报道显示,为了逼迫学生提供就业证明,不少高校使出浑身解数,除了三天两头催问学生择业情况,有些行政老师还亲自“下场”,帮学生出点子,甚至提供一些没有实质用工关系的就业证明,以此充数。此前,就有学生就遭遇了“被就业”。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失去了应届毕业生资格、出现违约失信行为,为后续求职择业“埋雷” 。为了避免高校将就业服务、就业统计当成新的政绩工程,教育部先前已经出台“四不准”政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假就业”这件事就像“皇帝的新装”,社会上都知道就业率可能造假,高校之间虽不明说,但为了数据不至于太难看,也会适当掺水,被裹挟的学生自然更清楚“纸上就业”的荒谬。高就业率或许有利于招生就业、对外宣传,但如果丧失了公信力,人们便不会轻信就业数据。
当然,这背后还有其他原因。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在有些地方,就业率的高低,是教育部门动态调整专业退出与否的依据。这种倒逼机制,是为了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但部分高校出于维持办学规模、应付上级考核等原因,采取了就业率造假的办法。
华中师大|近3成毕业生未就业,“老实”大学为何被点赞?】让就业率回到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轨道上,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用更多元的指标,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就业质量,这样方能减轻高校对就业率的焦虑,专心服务学生就业。华中师大的就业报告,有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之分,这样的统计口径,更符合社会就业的实际状况。中长期的跟踪统计,更细化的就业去向分类,便于学校精准掌握学生就业实情,为毕业生送去持续而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面对就业率,高校必须要有定力和主见,真正从办学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为一时的好看而粉饰数据,甚至鼓励、逼迫学生造假。毕竟,大学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上好诚实守信的“最后一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