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千秋的动物行走和奔跑 动物的运动方式( 二 )


四足蜥脚类恐龙行走缓慢,时速不超过3.2 ~ 6.5公里 。四足剑龙和甲龙走得稍快,大约每小时6 ~ 8公里,这说明它们的腿脚比蜥脚类动物灵活 。这种两足的鸭嘴龙每小时可以行走18.5公里,如果被敌人追赶,它可以快速奔跑以避免危险 。
食肉恐龙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一般可达每小时40公里,尤其是双足虚拟骨龙,因其身体轻、腿长而成为恐龙的“飞毛腿”,时速可达80公里 。四条腿的角鼻龙是速度最快的食草恐龙 。它能在短时间内以每小时32 ~ 48公里的速度冲刺,这使得凶猛的霸王龙迅速逃跑 。
在现存的爬行动物中,蜥蜴也擅长行走,尤其是壁虎,它们的脚底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在墙壁上自由行走 。原来,在它肿胀的脚趾头端下,有一排排一束的微绒毛,就像弯曲形状的小钩子一样,可以轻松抓住物体,在墙壁甚至玻璃上行走 。

在拉丁美洲也有一种奇特的鬣蜥,当地人称之为“耶稣蜥蜴”,因为它非常神奇,拥有近乎超自然的能力——它可以快速的过水!鬣蜥在水面行走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2公里 。以这样的速度,它可以穿过40米宽的池塘而不下沉 。
这种蜥蜴如何防止自己掉进水里?你会在右脚落水前抬起左脚,在左脚落水前抬起右脚吗?的确,这种奇怪功能的秘密在于,当鬣蜥奔跑时,可以在它们的脚下创造出含有空气的洞 。这样它鞋底边缘的条纹可以暂时承载空真气,防止身体下沉 。鬣蜥不仅能在水上行走,而且只要
它走得足够快,在下一步之前,它携带的空气不会丢失,甚至可以在空气中行走!
鸟类中的“赛跑者”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它们的前肢进化成翅膀,用后肢行走 。后肢的变化表现为胫股关节变长,足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足趾数目减少 。用后腿行走的鸟把身体重心放在后腿上方,保持身体平衡 。
不同的鸟在力量和结构上有不同的脚,所以它们表现出不同的行走方式 。普通的鸟可以用脚在地面上行走,少数种类除外 。各种鸟类的行走方式也大不相同 。大多数树栖鸟可以在地面上快速行走或跳跃 。脚短的麻雀通常用一种有趣的步态——用它们的全部脚跳跃 。大多数候鸟不擅长在陆地上行走,只有一些肥硕的鹅鸭成员才能“走”出特别的鸭步:脖子伸得很长,胸部撑起,摇摇摆摆地向前走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走路?原来,由于它们适应在水中游泳,除了增加蹼足与水的接触面积以增加向前的推力外,它们的脚的位置也略微向后移动 。这样,当它们在陆地上移动时,它们会保持它们的长身体和脚,不是在身体的中心,而是在它们的后面 。如果你想保持身体水平,他们可能会向前摔倒 。因此,他们必须向后倾斜,将身体的重心移回到脚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此外,他们的脚比较短,甚至走路时身体也在摆动,所以走路时总是昂着头,挺起胸膛,东倒西歪 。
与候鸟相比,企鹅的走路姿势更多的是左右摇摆,看起来很滑稽、尴尬,似乎失去了平衡 。事实上,企鹅的这种行走方式和钟摆摆动一样节能 。因为它们的下肢比较短,走路比普通动物困难得多,但是它们选择的走路方式帮助它们克服了这个困难 。当企鹅摆动到一边的极限并停止时,它的一些功能被存储为电势:当它摆动到另一边时,这个电势再次被释放 。根据计算,企鹅行走的一步和另一步之间可以节省80%的能量,这在动物界是最高的 。相比之下,人类只能节约65%的能源 。

当然,步行者,尤其是鸵鸟,擅长在鸟类中奔跑 。鸵鸟个子高,翅膀已经退化,不能飞了,但跑得快时可以散开保持身体平衡,顺风时还能起到风帆的作用 。它的腿很长 。非常粗壮,有非常强壮的脚 。脚趾下有角质垫,有弹性,隔热,适合在沙地上行走或跑步 。它在沙漠中跑得很快,每一步的距离可以达到3.5米,连续跑的速度是每小时50公里,可以跑5分钟以上,冲刺的速度是每小时70公里以上 。它是鸟类中名副其实的赛跑者 。
勉强行走
扭动后,哺乳动物四肢近端紧贴身体,肘关节向后,膝关节向前,在支撑重量和行走方面极其稳定灵活 。然而,也有例外 。生活在水中的鲸鱼和海牛不能在陆地上移动 。鳍足类动物的大部分生活在海里,只有在交配、分娩、哺乳、蜕皮和休息时才会上岸 。他们的四肢适合游泳 。在陆地上,海狮和海象可以通过四肢着地来支撑身体 。因为它们的后肢可以从脚踝向前弯曲,所以可以用来在陆地上行走 。海豹虽然可以前肢着地,但后肢只能向后伸,不能从脚踝向前弯曲,所以不能用于陆地行走 。着陆后,它们只能依靠前肢和上半身的蠕动,像一条大虫子一样向前爬行,挣扎着,跌跌撞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