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睇这帮打工仔 我们这群打工仔

我们工薪阶层(我看到这些工薪阶层)
今天去看牙医,牙医问我:为什么年轻的牙齿磨损这么厉害?我说这些年来,我用牙齿熬过来了 。早上好,工人!
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的贵宾不能排队,最贵的演唱会门票有最好的座位 。世界从来都不平等 。你真特别,早上好,农民工们!
这几天这些段子满屏幕都是,“农民工”成了网友调侃自己的热词 。
一个其实这不是一个新词 。也许你听说过许冠杰1976年出版的《半斤八两》 。开篇一句是“我们尼班的打工仔”(我们打工仔) 。在歌曲中,资本家暴躁、吝啬的面孔和为钱而努力工作并试图得到叶竞生的工薪阶层的形象被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
“我在尼班挣工资,
我会一辈子做硬币的奴隶 。"
因此,“打工仔”这个词从南到北开始流行 。很多离开家乡的人都会称自己为“打工人”,这似乎成了一个标签,一个时代的烙印 。
几年前,另一个词“社会牲畜”开始流行 。它最初是一个日语单词(しゃちく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 。因为原有的终身雇佣制和论资排辈制的崩溃,员工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来保住自己不失业,所以没有比社畜更合适的词了 。

相比工薪阶层,这个词的情感取向更“丧”:社会的牲畜,顾名思义就是公司的牲畜,没有尊严,没有自己的空间空,只能为公司努力 。
最近突然火起来的“打工人”,似乎更像是“打工仔” 。虽然他们既调侃又自嘲,但他们比群居动物更乐观、更活跃——为自己工作 。
20世纪80年代,“兼职”一词是指从农村涌入城市谋生的农民,主要是出售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工资 。现在,各地的大学生都在慢慢降低自己的学历优势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可以称自己为“工人” 。
年轻人是“农民工”大潮中的主力军 。因为年轻,有很多想法,比如没有意义的工作,不喜欢这个行业,不喜欢继续学习的想法,不喜欢公司的氛围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人辞职的原因 。
日本纪录片《工作漂流》中提到的日本年轻人有8个,他们在自己的行业和自己的处境中来回摇摆,思考,尝试,最终从“社会动物”变成了“打工人” 。

其实宏观来看,工作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互相羡慕 。事实上,所有的工作本质上都是相似的 。正如劳伦斯在《纯粹集》中所说:“生活不是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只是一种流动 。”
工作也是如此,在频繁的跳槽活动中,未必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但一定能找到生活的本质——冰冷和日复一日 。
二在银行工作的高桥浩史处于传统行业的底层 。他几乎每天都要被迫参加各种聚会,被拉出去做模仿秀和在聚会上的各种表演 。作为一个从小被教育“不要麻烦别人”的日本人,如果在这样的聚会上不做,别人会不舒服 。因此,高桥浩司每天一边顺从地听从上级的安排,一边在压抑的环境中思考自己的事业 。
因为公司最底层的人经常被拉出来表演或者做模仿秀,如果我们不在,岂不是很失望?
如今,我被困在这个地方 。在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经验和技能方面,积累依然单薄匮乏,每天只能忍气吞声,忍受平庸和无为 。底层的绝望激起了他对被践踏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恐惧 。
这种现象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很普遍 。经常听到新员工聊天抱怨公司的“酒文化”、公司上下级关系的固化和世界的复杂等等 。新闻中也有很多报道 。一家银行的领导强迫新鲜的管培生喝酒,但新人因为酒精过敏拒绝了,反而被银行的前辈“教训”了一顿 。新人在公司饭桌上被“表演”,拼命喝酒,被送进医院...
我生活的社会氛围和一两年前学校的完全不一样 。校园里平等和谐的氛围一旦长期被带到职场,就会被领导和同事认为幼稚、不成熟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很多新人一时难以适应 。
上下级界限分明,工作环境压抑,成为很多工人辞职的原因 。与其说他们是工人 。在这种不舒服的环境下工作,他们似乎更愿意称自己为“群居动物”:做着前辈安排的杂事,不敢反驳被前辈戏弄,但无所事事后总觉得很累...
在日剧《松散的一代怎么样》中,年轻一代安山因为从不加班、不参加聚会、上班混日子、要求尊严、拒绝做社会动物而被前辈批评为“松散的一代”,受到了很多公司前辈的批评 。

除了因为公司文化氛围而辞职的高桥浩史,还有像中村幸子这样的人,因为从事的行业不喜欢而不断挣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