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呢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节日
空气
干净的
明亮的
04.04
“清明时节下雨了,
路上行人越来越少 。
问餐馆在哪里,
牧童哈哈大笑,没有回答杏山村 。"
杜牧的清明,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说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24个传统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仲春和晚春之交,恰好是公历的4月4日或5日 。《历书》载:“春分后第十五日,用兵指丁,为清明起见,当万物皆洁清,当其被覆,万物皆清清清,故名 。”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 。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永远不要太清楚”等农业谚语 。《百岁百问》中也写道:“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澄净,故名清明 。”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国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
今天,边肖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
清明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起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人们熟悉的一系列习俗,如插柳折柳、吃绿丸子等,与此关系不大 。直到唐代,随着清明节的影响日益增强,它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并趋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
特别是在古代,有两个接近清明的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都是在农历三月初十 。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节日和清明节的气氛基本上没有互相干扰,只是偶尔有些习俗相似 。
至于寒食节,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国朝廷发生内乱 。晋王重耳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和继母想要除掉他,夺取他的王位 。为了逃避迫害,晋王重耳和忠臣介子推等人被流放 。一天,他们在山里迷路了,食物被切断了 。于是介子把从他大腿上切下的肉推到汤里,以缓解重耳的饥饿 。重耳非常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 。当时,为了表扬大臣们的帮助,他奖励了他们的贡献,但他忘记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突然想起了过去,感到内疚 。但当他亲自去邀请他时,介子推已经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在绵山 。后来,晋文公想烧山逼介子推受赏,不料不小心烧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非常难过 。为了表示哀悼,他下令将他们两人葬在大柳树下,将绵山改名为“界山”,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并将火烧山上朝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寒食 。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上山祭拜 。到了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千条青枝迎风招展 。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好像他看到了介子推 。他捏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呢】但也有学者考证,寒食节其实起源于周代的禁火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会保存火种 。早春,天气干燥 。如果不小心,剩下的火种很容易引起火灾 。这时,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将前一年流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再演练为火,即改火 。
从禁火到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节” 。后来逐渐增加了扫地、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据说这也是汉族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传统节日 。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这在古代是一个相当盛大的节日 。人们会一起去水边洗澡,这叫“襁褓” 。诗中还记录了少男少女“襁褓”时相恋的故事 。此后,上巳节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等内容 。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的“兰亭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曲水流序”活动 。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禁冷食禁火、祭拜祖先早已是一种习俗 。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衰落,扫墓祭祖成为清明节中一种持续不断的节日习俗 。按照习俗,祭祀和扫墓的顺序是先清理墓地,再祭祀和悼念 。二是和祖先一起感受,因为山有灵无主,祖先有主无灵 。感觉跟老祖宗在一起能更好的获得山川气场 。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把粮食、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带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烧纸钱,为坟墓培育新的土壤,修整坟墓,折一些新的绿树枝条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膜拜,最后吃上粮食和酒回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