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怎么读(俄陀聂怎么读)( 二 )


从此,“笏”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官场奇特文化负载的——“笏”也成为见证历史的独特文化图腾 。
——【03】——
从记事用品到身份地位的象征,“笏”文化的功能,逐渐演变成权力的象征 。最早的“笏”,犹如纸张,只有记事和绘画的功能,完全是一个记事簿 。就算官员上朝时使用,也不带有任何政治和级别的色彩,都是普普通通的记事用品 。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汉代发明纸张以后,作为记事用品的“笏”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
先是在材质上亦演亦烈,从简单的竹木做笏板,到用名贵的竹木做笏板,演变成用上好的玉做笏板,再后来演变成用珍稀的象牙做笏板 。
官员上朝所持的笏板也跟着有了区别,职位从高到低,笏板也从象笏、玉笏、竹笏、木笏,直到没有资格持笏 。
“笏”成了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从手中所持的笏,就可以判断出他官职的大小 。这时的官员,无论上朝还是聚会、出行,都随身携带着笏,以便大家根据官职大小称呼和接待 。
《北史·李穆传》,就对“笏”这种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做了记录∶“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也就是说,李穆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都持象笏 。
在官宦之家,都有一张上好的白玉床或象牙床来放笏,凡官大的和官职多的人家,每到节日庆典和举行宴请时,白玉床上堆满层层叠叠的笏,真是荣耀至极、尊贵至极,就像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笏满床”一样 。
“笏”文化亦演亦烈的最后,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它除了拥有记事备忘和代表官员身份地位之外,还起到对九五之尊的皇帝表达尊崇的礼仪作用,代表着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和权威 。
入朝议事的官员,不能挺腰抬头直视皇帝的真容,必须用笏板遮着自己的脸,即使在上奏事情的时候,眼睛也只能盯着笏板 。
后来尊崇道教,“笏”也被一度作为道教中的一种重要法器,在做法事时使用,但使用时都是两手恭恭敬敬地执朝笏于胸前,表示法师向帝尊奏告,以表敬意。
——【04】——
“笏”文化带来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源远流长的“笏”文化,不仅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笏”文化也对亚洲各国具有很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早在唐代遣唐使盛行时期,中华文化迅速与世界接轨,笏板文化也流向世界,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造成极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国度,官员上朝时也学着中国使用笏板 。
现在许多东亚的传统戏剧里,也和中国的历史剧一样,朝廷官员上朝议论朝政,手上都还拿着笏板 。如今日本的影视剧中,也仍能见到笏板的身影 。
可见,“笏”文化的影响有深远 。
◎◎源远流长的“笏”文化,对后世具有激励的作用,常常被后代人当做前进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奋发上进 。
笏板既然曾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家人尊贵荣耀的具体体现,理所当然就会被后代人,引以为荣,并作为激励自己和家人的目标,作为光宗耀祖、奋发上进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
据说,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小时候,奶奶就经常把他祖爷爷做官时用过的笏板拿出来勉励他,说:“这是你祖爷爷当年用过的笏板,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能拿笏板的大官” 。
就算家里没有持过“笏”做大官的人,也会用持笏做官来激励自己和家人奋发有为 。
“笏”文化就这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它所彰显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
◎◎源远流长的“笏”文化,在“笏”从实用到权力象征的嬗变中,反映了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泛滥,以当官理应造福于民的思想和本质相去甚远 。
自古以来,官如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
历朝历代,凡是顺应民意为民造福的,都能长久,反之亦然 。
作为古代官场奇特的“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从记事绘画的实际用品,演变成象征权力地位的官位符号,具有了无上的权威性 。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已经偏离了执政为民的初心,所以到了满清,被彻底废除 。
纵使朝代更迭,岁月流逝,但见证了三千多年历史的“笏”文化,它所承载的古代独特文化的历史和影响,却永远不会被时光所淹没,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笏怎么读(俄陀聂怎么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