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怎么读(俄陀聂怎么读)


有一种奇特的文化,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见证了30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古代官场奇特的——笏文化 。
——【01】——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红楼梦》开篇就引出古代官场奇特的“笏”文化 不得不承认,《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它全面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连古代官场奇特的“笏”文化,也在书中得到精彩纷呈的体现 。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借历经坎坷的甄士隐,注解疯癫落拓的跛足道人《好了歌》,成为这首《好了歌注》 。
在《好了歌注》的开头,就引出奇特的“笏”文化 。
面前这简陋的空荡荡房子,曾经坐满了朝廷大员,他们随身携带的、代表身份地位的“笏”,层层叠叠地堆满了白玉床 。
“笏满床”出自一个典故 。据《旧唐书?崔神庆传》记载: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
后来“笏满床”引申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及各大官员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拜寿时把“笏”放满象牙床 。
根据典故,“笏满床”被画家画成画,被戏剧家编成戏,被小说家写入小说 。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不仅在开篇提到“笏满床”,引出“笏”文化,而且在书中多次提到“笏满床”和“笏” 。贾母做寿时点“笏满床”的戏,过年节庆活动时提到多次“笏”……
“笏”文化,犹如《红楼梦》之眼,隐隐约约地贯彻着全书,见证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尊贵至极、繁盛至极,到衰败至极、没落至极的全过程 。
曹雪芹,就在看似不经意间,将古代官场奇特的“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总想一探古代这种奇特的官场“笏”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和魔力 。
——【02】——
从商朝起源,到清朝废除,“笏”做了3000余年跌宕起伏的官场文化之负载 “笏”,也叫笏板、朝笏、圭简、朝简、朝板、秦板等,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持着的用以记事和绘画的长条形板子,在历史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
“笏”起源于商朝 。起初的“笏”是木制和竹制的,长二尺六寸,宽三寸,相当于现在的长50厘米,宽5厘米 。形状狭长,头部渐狭呈圆平形 。
由于当时没有纸,人们记事和绘画都在木板和竹板上进行,所以这种木板和竹板,并不是官员才有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 。只不过官员上朝时使用的叫“笏”或“朝笏”,不上朝时使用的叫“简”或“牍” 。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说∶“笏,忽也,备忽忘也 。”,可见,“笏”就相当于现在的记事簿,是拿来记录事物的 。
“笏”在当时的官员中使用,没有贵贱职级之分,每个官员都用一样的木制和竹制的“笏”,《晋书·舆服志》记载:“古代贵贱皆执笏,有事则搢之于腰带”,就是最好的说明 。
到了秦汉以后,“笏”的材质有了增加,“笏”的使用也随着官员的级别有了变化 。“笏”除了木制和竹制的以外,还有玉做的和象牙做的,官员的职级不同,上朝时所持的“笏”,也有了象牙笏、玉笏和竹笏、木笏的区别 。
三品以上官员用象笏,四品、五品官员用玉笏,称为玉板,表示官大地位尊贵;六品以下官员用竹笏和木笏,称为木板,表示官小地位也较低 。
到了唐朝,改为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和木笏 。宋朝时,仍旧是五品官以上的官员持象笏,六品以下的官员则用竹笏,不再用木笏 。
发展到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持笏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员上朝就不用持笏了 。
到了清朝,习惯于马背上作战生活的满族统治者,在以往的传统中没有持笏上朝的习惯,他们上朝时喜欢直接看着皇帝,皇帝的指示和诰令也有专门的文官用纸笔记录,就废除了官员上朝持笏的制度 。

推荐阅读